這些中國瑰寶真跡 珍藏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文/Kati Vereshaka 編譯/張小清
畫在薄薄宣紙上的中國畫,能流傳千年而完好如初者並不多見。近期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簡稱MET)正展出的一批中國畫珍品堪稱鎮館之寶,讓觀眾有機會暢覽中國古文明的燦爛輝煌。其中最有分量的畫作當屬唐代宮廷畫家韓幹的《照夜白圖》。

「我相信《照夜白圖》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畫作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最珍貴的畫作之一。」——中國古畫文物鑑藏家戴東尼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藏中國繪畫珍品展」(Masterpieces of Chinese Painting from the MET's Department of Asian Art)是MET紀念亞洲部成立100週年的盛事之一。

正在展出的110件唐代至清代的中國繪畫精品,吸引眾多收藏家和中國藝術愛好者前來觀賞,紐約的古玩書畫鑑定收藏家、投資顧問戴東尼(Tony Dai)就是其中的一位。日前,他向大紀元記者介紹了展出的數件珍品及其歷史文化價值。

1,300年歷史的真跡

戴東尼透露,這批珍貴藏品極少拿出來展覽,許多畫作已許久沒有陳列過了。它們為觀眾了解唐代到清代的中國繪畫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其中,已有1,300年歷史的《照夜白圖》「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畫作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最珍貴的畫作之一。」

這幅畫在宣紙上的水墨畫出自畫馬名家韓幹(742~756年)之手,約作於西元750年,唐玄宗(712~756年在位)寶愛的兩匹胡馬之一「照夜白」的生動寫照。

戴東尼說,在專家們看來,很多後人著錄為唐代作品的傳世畫作實為宋人摹本,但就這幅畫而言,專家們一致認為是韓幹真跡。

從畫上的眾多題跋及所鈐朱印來看,這是一幅流傳有緒的作品:畫面右上角書有「韓幹畫照夜白」六字,根據畫押被認定為南唐後主李煜手筆,可見此畫當時已是傳世珍品。「幾暇怡情」「乾隆宸翰」則為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內府的收藏印,畫上有
御題:

「於古聞空翼,而今果識韓。
獨嘶霜月白,特立朔風寒。
有志凌金絡,無心憶錦鞍。
丹青曹霸老,畫肉也應難。」

(註:韓幹為畫馬名家曹霸的學生。)

此外還有不少明清兩代著名藏家的印章,印證了畫作為唐代真跡。

「當中國藝術家學習繪畫時,他們的老師在傳授技法前,會先教他們成為有德行、有學養的人。」——中國古畫文物鑑藏家戴東尼

展覽中還有三幅畫作以馬為題材,包括元代趙孟頫(1254~1322年)、趙雍、趙麟祖孫三人所畫《吳興趙氏三世人馬圖》(簡稱《人馬圖》)合卷。
[元]趙孟頫、趙雍、趙麟,《吳興趙氏三世人馬圖》卷,紙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元]趙孟頫、趙雍、趙麟,《吳興趙氏三世人馬圖》卷,紙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展品中的明代繪畫珍品則包括,傳為明代宮廷畫家謝環所作的《杏園雅集圖》,畫中的每個人物、每個物件都是明代文人生活場景的真實記錄,是指引後世創作雅集題材繪畫的典型性描繪。
(傳)[明]謝環,《杏園雅集圖》卷,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傳)[明]謝環,《杏園雅集圖》卷,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意蘊深廣的「水仙」

南宋末年畫家趙孟堅(1199~1264年)始創水墨水仙畫法,以雙鉤渲染將水仙淩波絕塵、清芬自遠之情態表現得非常傳神。趙孟堅為宋太祖十一世孫,其作品多寄寓亡國之痛,被後人廣為追摹、大量複製。傳為其畫作的大都會本《水仙圖》中,交疊搖曳的水仙筆致挺秀,花葉紛披而有條理,但有學者認為此畫無宋人氣象,應是明人託名之作。
(傳)[南宋]趙孟堅,《水仙圖》卷,紙本水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Kati Vereshaka/Epoch Times)(傳)[南宋]趙孟堅,《水仙圖》卷,紙本水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Kati Vereshaka/Epoch Times)

戴東尼介紹說,對於中國文人而言,水仙不僅寄托了高尚的道德追求,也含有不朽之意——「水仙」在漢語裡是「水中仙人」之意。

展出的清代畫作中,有兩幅曾為清代內府收藏的長卷,分別描繪了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南巡的恢弘場面。

《康熙南巡圖》全十二巨卷,為康熙1689年第二次南巡的繪圖記錄,由「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翬帶領1千名宮廷畫工歷時七年完成。《南巡圖》繪畢,王翬獲得覲見皇帝的機會,並獲頒御書讚詞「山水清暉」。大都會所藏第三卷,表現了聖祖經山東山區行至泰山的場面。
[清]王翬等,《康熙南巡圖》卷三(濟南至泰山)局部,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Kati Vereshaka/Epoch Times)[清]王翬等,《康熙南巡圖》卷三(濟南至泰山)局部,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Kati Vereshaka/Epoch Times)
[清]王翬等,《康熙南巡圖》(卷三: 濟南至泰山),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Kati Vereshaka/Epoch Times)[清]王翬等,《康熙南巡圖》(卷三: 濟南至泰山),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Kati Vereshaka/Epoch Times)

康熙皇帝的視覺遺產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好學且博學的帝王。史載康熙自5歲開始讀書,常常誦讀至半夜才睡去。康熙帝8歲登基,在位期間為了解民情、視察河防,有過6次南巡的盛舉,出遊途中也是手不釋卷,日以為常。

康熙勤政的61年間,文化藝術空前繁榮;康熙帝本人十分注重編修書籍和歷史,曾組織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全唐文》《康熙字典》《律歷淵原》等書籍。其中,《康熙字典》集古代字書大成,是歷史上第一部以皇帝命名、第一次用「典」命名的字書。
[清]王翬等,《康熙南巡圖》卷三(濟南至泰山)局部,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Kati Vereshaka/Epoch Times)[清]王翬等,《康熙南巡圖》卷三(濟南至泰山)局部,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Kati Vereshaka/Epoch Times)

展覽中雖然只能展示長卷的前半段,但觀眾在近距離欣賞中,足以對國泰民安的康乾盛世獲得生動且深刻的認知。畫卷透露著淳和寧靜與神聖的秩序感,將觀眾邀入一個精微而多彩的細節世界,其色彩之鮮明,與歷朝歷代相比,已是相當不同的氣象。
[清]徐揚等,《乾隆南巡圖》卷四局部,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Kati Vereshaka/Epoch Times)[清]徐揚等,《乾隆南巡圖》卷四局部,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Kati Vereshaka/Epoch Times)
[清]徐揚等,《乾隆南巡圖》卷四局部,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Kati Vereshaka/Epoch Times)[清]徐揚等,《乾隆南巡圖》卷四局部,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Kati Vereshaka/Epoch Times)

總體來說,對於希望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觀眾來說,這次展覽堪稱一次難以拒絕的盛邀,亦如戴東尼所說,「要看懂中國畫,必須理解中國文化。」

中國古人認為,繪畫的品格是人品的體現。戴東尼解釋說:「當中國藝術家學習繪畫時,他們的老師在傳授技法前,會先教他們成為有德行、有學養的人。所以,當你看一幅中國畫時,打動你的不止是技巧,真正打動你的是畫作背後的歷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道德價值。」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藏中國繪畫珍品展」展期為2015年10月31至2016年4月17日。
[北宋]李公麟,《孝經圖》卷,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北宋]李公麟,《孝經圖》卷,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北宋]佚名,《睢陽五老》之畢世長像,冊頁,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北宋]佚名,《睢陽五老》之畢世長像,冊頁,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清]朱耷(八大山人),《二鷹圖》軸,紙本水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清]朱耷(八大山人),《二鷹圖》軸,紙本水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延伸閱讀
MLB/柯蕭壓制大都會 道奇逼入G5
2015年10月14日 | 9年前
MLB萊特致勝安打 大都會8連勝
2015年09月15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