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堡 聖索菲亞大教堂
地跨歐、亞兩洲的土耳其伊斯坦堡(Istanbul),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世界上幾個超過千萬人口的城市之一。伊斯坦堡是土耳其經濟、文化、貿易和媒體中心,也是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和主要的旅遊勝地。
君士坦丁堡的歷史流變
希臘傳說,西元前660年左右,古希臘海神之子拜占斯 (Byzans),在亞洲大陸最西端的黑海和地中海間的黑海海峽上,建立了一座城市叫「拜占庭」(Byzantium)。這個城市出發,向北從海上直達黑海沿岸各國;向南接著地中海,從海上可通歐、亞、非3個大陸,因此,這座城市發展成為洲際交通樞紐,而且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元196年,羅馬皇帝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Septimus Severus)率領的軍隊,幾乎摧毀拜占庭,重建後,將此城稱之為奧古斯塔安東尼亞城(Augusts Antonina);西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這裡定都,改稱「新羅馬」(Nova Roma),後改稱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下令羅馬貴族移居此地,以其作為永久的都城。
從此,君士坦丁堡成為了基督教發展的中心,它的地位不亞於羅馬主教區。基督教第二次普世會議於西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舉辦,君士坦丁堡也同時升格為總主教區,是東方教會的首腦,羅馬帝國的宗教中心,與羅馬主教分庭抗禮,衝突不斷。
直到奧斯曼帝國在西元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1457年在君士坦丁堡定都。在隨後的近5個世紀裡,奧斯曼帝國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
一戰後,英、法、俄3國根據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協定》瓜分了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協定宣告破裂。1926年,君士坦丁堡被改名為伊斯坦堡。
見證歷史 聖索菲亞大教堂
早在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就開始興建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教堂於西元360年落成時,曾遭祝融之災,目前結構主要是查士丁尼大帝請當時最有名的建築師安地莫(Anthemois)及依希多羅(IsidOr-os)於西元532~537年間建造。原為基督徒的大教堂,壁畫以天使、耶穌及聖母為主。禁拜偶像期間,許多壁畫被塗銷。在奧斯曼帝國攻占君士坦丁堡後,轉為清真寺。基督教壁畫再被遮去,之後加上4棟拜樓。
1934年,聖索菲亞大教堂被世俗化,見證了伊斯坦堡的文化變遷。1935年2月1日起,作為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聖索菲亞大教堂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被譽為拜占庭式建築的典範及「改變了建築史」。
聖索非亞教堂承繼羅馬的圓頂(dome),但將圓頂升高,將底基做成方形而不做成圓形,方形的牆頂著四個半圓(semi-dome),在圓頂的四周撐起,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築。
教堂藏有大量聖物,當中以一個15公尺高的銀聖幛最具特色。此外,在聖索菲亞大教堂還有佛家因素,在教堂的門上和內牆基座,都發現有卍字符圖案。
這座教堂保持著世上最大教堂的地位近千年,目前是世界第四大教堂,僅次於第一的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第二的米蘭多摩大教堂和第三的倫敦聖保羅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