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陀山的傳說

  (圖/志清)
(圖/志清)

文/顏真

在今河北懷來、赤城及北京延慶交界之處,坐落著一座綿延數里的巍峨大山,沿著山脈居住數十個村莊,流傳一個個美麗的傳說。這就是今日聞名遐邇的海陀山。

傳說之一:王次仲創隸書

提到漢字,人們知道是倉頡所造,說起書法家,大多要提到王羲之、柳公權、顏真卿,很少有人知道一個叫王次仲的人。其實,把漢字由難寫難認的篆書,變成好寫好認的隸書,論年頭要數王次仲最早。在懷來、宣化、赤城一帶至今還流傳不少關於他的故事。

王次仲是上谷沮陽人(今懷來縣),他父親是燕國一位掌管書簡的小官,經常通宵達旦給第二天上朝奏事的大夫們準備文案。次仲從小就聰明過人,經常跟在父親身邊,五、六歲就識了不少字。

一天深夜,次仲正睡得香甜,硬是被一陣一陣的咳嗽聲震醒了,他爬起來一看,爹爹面色難看,眼窩深陷,正彎腰,張嘴大口大口地喘氣。桌子上放著刻刀和竹簡,懂事的小次仲急忙跑過去給爹爹捶背,他望向積勞成疾的父親,邊捶背邊說:「爹爹,這字寫在簡上太費勁了,您就不能想個省事的辦法?」

父親嘆了口氣,搖了搖頭說:「仲兒,這字自從倉頡造出來,傳了幾代都沒太大的變化,你叫為父如何變法,難啊!」「事在人為,爹爹你把它簡化一下不就省事了嗎?」父親驚訝地望著六歲的兒子,沒想到他小小年紀能說出這種話來,十分高興地撫摸仲兒的小腦袋說:「兒啊,眼前大軍壓境,燕國危在旦夕,爹爹這輩子的人是辦不到了,我兒還是個孩子,難得有此大志,將來肯定會有大的作為。」從此,父親在原來只教認字的基礎上,開始教他書寫,並講解字和筆畫的來龍去脈。日積月累,在父親的薰陶和教導下,次仲十幾歲就成了一位遠近聞名的大文人了。

王次仲天天思考如何創造一種新字體,他觀天看地、求教名師。可費了幾年的工夫也沒有找到能夠入手的訣竅,怎麼也理不出個頭緒來。

一年春天,他去河邊撈魚,恰逢下了一陣小雨,雨過後,天清地淨,他望著幾隻銜泥的春燕,剪子似的尾巴一掠一劃,十分有趣,次仲看得非常出神,心想:這燕子飛的姿勢倒是挺好看的,我不妨畫一畫牠。於是找了根秸稈在地上畫起來,畫著畫著,地上的小石子把他手中的棍絆了一下,結果把秸稈折斷了,將一隻燕尾的輪廓勾壞了一半兒。次仲感到很可惜,低下頭又去重描,突然發現這一失手畫出的橫道,和那半隻燕尾連接起來正好組成一道奇特的筆畫。他格外高興,從這兒起便創出了波筆,即隸體的橫筆。

又一次,他娘採來了桑葉,讓他拿去蠶房的蠶娘娘添點食,次仲提了一筐桑葉,倒在簍筐裡,耳邊聽得一陣沙沙響聲,次仲一看,一條條胖乎乎、肉墩墩的蠶娘娘蠕蠕爬動,非常有意思,突然悟到:如果寫出的字像蠶娘娘這樣肉頭、肥實該多有勁。於是他就從這兒想出了蠶頭燕尾的寫法。之後,經過長期潛心琢磨,終於創出一種氣勢磅礴、簡潔易寫、洒脫俊逸的新字體。

當時,人見人誇,無不稱道,連王次仲自己也飄飄然起來,他娘看出兒子有點驕氣,就故意憤憤地說:「次仲,功到十二分方純青,你寫的那字,沒什麼功夫,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啦。」次仲聽了十分慚愧,之後為了告誡自己不能驕傲,進一步把隸書創造好,就把這種書體起名為「八分體」。

王次仲創新書的名聲一傳開,前來求學的人接踵而來,踏破了門檻。王次仲有個怪脾氣,凡是平民百姓,來者不拒,要是秦廷當官的,那必拒之門外,一概不見。這時,秦始皇正為每天翻看好幾車的公文發愁,聽說上谷郡有個會寫簡字、創了新體的能人,十分高興,便派人去召他入朝為官。王次仲聽說了,馬上託病迴避,結果秦始皇三召不至。

秦始皇聞報,勃然大怒,在金殿上傳下聖旨說:「這個酸儒,實在可惡,敬酒不吃,吃罰酒。給我用檻車把他囚來!」士兵們不敢怠慢,忙去上谷郡把王次仲抓了,押往咸陽城。

士兵們押著檻車,晝行夜宿,走到海陀山下,剛坐下來休息,忽見王次仲化作一隻大鵬鳥,從檻車空檔鑽出,騰空飛去。士兵們見了,慌忙舉箭急射,大鵬鳥用翅膀一掃,羽箭一起落下。士兵們正驚異間,只見大鵬鳥長嘯一聲,抖抖翅膀,掉下兩根翎毛,翻飛遠去,翎毛落下後,變成兩座直插雲天的山峰。

後來,人們便把這兩座高聳入雲、雙阜共秀的山峰起名為大翮山、小翮山,還在大翮山頭上蓋了座廟,這就是今天海陀山頂的次仲廟。

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海陀東側有二峰,高巒截雲,層凌斷霧,雙阜共秀。郡人王次仲改倉頡舊書為隸書,始皇奇而召之。三徵不至,始皇怒,命檻車送之,次仲化作大鵬翻飛而上,落二翮於斯山,故其峰有大翮、小翮之稱。」◇

延伸閱讀
風水寶地專找什麽樣的人?
2015年08月31日 | 9年前
【民間傳說】沙埋黑水國
2013年06月26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