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如水
稍懂命理的人可能知道,人有面相、手相、骨相,甚至人的聲音都會有聲相,通過人的聲音,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以及他的大致情況。
那麼「財富」的屬相是什麼?對於資金週轉,人們常以流通來形容:放在銀行裡的錢財,可能會因重大變故而凍結,或大幅縮水;股票的市值也可能在瞬間蒸發;做生意的人,當然都是希望財富滾滾而來。這樣看來,財富的屬相就像水,擁有和水一樣的諸多特徵。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貨物錢幣的流通週轉要像流水一樣循序自然。司馬遷只是太史令,卻也能通過常恆不變的道理,在《史記》中列出了古代的第一份財富排行榜,也開明宗義的闡述了財富之源來自「富好行其德」的「德」。在當時,因為整體環境講究德行,因此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體系,民風質樸、信義暢行,人們經商自然也多了一份安全保障,這份源於「德」的安全保障,甚至超過了今天的法律所能夠提供的庇護。
唐太宗借鑑荀子和魏徵的觀點,道出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理政思想。如水的財富,當然也擁有類似的特點。看看那些成群落馬的大小老虎、蒼蠅,哪一個不是被財富的巨浪猛打覆翻?世間的一切,包括財富都是循道而行,因此古訓常講只有「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理政和財富之道竟也如出一轍。
西方富豪很多樂於捐助,把財富回饋給社會。巴菲特把99%的財富回饋給社會,他對眾人說:「創造財富的目的是為了分享」。財富的流動如水的特性,回饋社會的財富,也很像把自家門前的那彎活水,推向了財富之海,推向了財源的終極匯聚之地「德」。所以西方社會一些家族的存在,享有的財富和榮譽,已經遠遠的超過了「富不過三代」的鐵律,或許這正是得益於回饋社會的慷慨之德的庇護。
在中國古代也不乏散財回饋百姓的巨商富豪。春秋戰國時大謀略家范蠡,他前半生從政扶助越王勾踐,以計然之計用十年時間,使一個瀕臨滅亡的國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他的政治生涯達到頂峰時又能適時引退。在他從商十九年中,三度富甲天下,財富千金。因范蠡的富而有德,在社稷危難百姓流離時,范蠡又三次散盡家財,濟救黎民。
范蠡三度富甲,又三度散財。司馬遷讚其:「富好行其德」,能「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治國則國盛、治家則家富,經商之時又能注重仁義道義信義,因此「陶朱公」的美名、「道商鼻祖」的稱號飲譽古今、青史流芳。
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溫因功高蓋世,常常得到朱元璋的大量賞賜,包括山林田地等。但是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的劉伯溫,並沒有像平常人那樣將財產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而是每次得到賞賜後就用不同的方式去散財。在浙東流傳著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劉伯溫在山溪岩壁上刻下一首詩:「上五里 下五里 若要金銀竹橋裡」,他以詩歌隱喻的方式讓有緣人取財。
劉伯溫具有預測能力,他以此方式把財富傳給有道有德的人。當然,能取得他的財富的人,一定是有福德智慧的人,才能解讀出詩中的涵義。最終這份財富由一個做官清廉,善於主持公義的人所得。
思索古今財富,看看其中的現象也別有一番意趣。財富如水,在它所經之地能滋潤萬物,形成綠洲,重德善施就能夠保德富貴,也就會在這塊財富孕育的綠洲中安身立命,頤養天年庇護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