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影片顯示木星著名「大紅斑」的驚奇變化
據歐洲太空總署(ESA)網站報導,新的影片和圖片捕捉了包括風、雲層和風暴在內的一系列木星特徵。研究人員使用「哈伯3號廣角行星相機」(Hubble's Wide Field Camera 3)拍攝了10個小時的木星照片,生成木星圖片。透過圖片可以確定木星的風速,用以確定大氣層中不同的現象,來追蹤木星最顯著的特徵——大紅斑的變化。
新的圖片顯示大紅斑裡以前未見的纖維絲狀結構,以及木星赤道附近的波紋狀結構,同時還顯示大紅斑面積在縮小。目前直徑約1萬英里(約1.61萬公里)的「大紅斑」比去年長度縮短了150英里(約241公里)。NASA表示,19世紀後期是「大紅斑」的頂峰時期,當時「大紅斑」直徑估計約為25,500英里(約4.1萬公里)長,超過地球直徑的三倍。大紅斑的大小並不是被哈伯捕捉到的唯一變化,在其核心,顏色變得沒有以前濃烈,呈橙色狀態。NASA表示,不尋常的飄渺游絲幾乎跨越了整個漩渦,且這種絲狀的流光旋轉扭曲是因為時速330英里(540公里)的大風造成。
美國航太總署馬里蘭州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行星科學家西蒙(Amy Simon)在記者會上表示:「每次我們觀察木星,都會得到令人興奮的線索。這一次也不例外。」
除了觀察到「大紅斑」的變化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木星赤道以北有少見的波紋結構。這種結構只被1977年發射的「航海家2號」拍攝過一次,天文學家一直認為這只是個僥倖現象。如今的波紋結構位於星羅棋布的氣旋和反氣旋區域,這類波浪被稱為斜壓波,時常出現在地球大氣層氣旋形成的區域。
另據《赫芬頓郵報》報導,NASA發布的新圖像是「外行星大氣遺產計畫」(Outer Planet Atmospheres Legacy program)的一部分,這個計畫觀察拍攝木星、海王星、天王星和土星。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人員王麥可(Michael H. Wong)在記者會上說:「我們收集的圖像不僅有助於科學家們了解太陽系各大行星的大氣狀況,也有助於了解其他恆星周圍行星的大氣狀況,以及地球大氣和海洋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