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跨時代古蹟 武陵橋急待修復
桃園市中心存在著高齡97歲的老橋,靜臥街頭,任隨車輛、人潮熙來攘往、或因無意的擦撞而損毀、或因無知的隨意破壞而凋零,它是桃仔園人的共同文化資產----武陵橋。最近東門溪開挖工程,為了施工方便,將打掉一段約十公尺長的橋體,所幸在武陵高中美術老師姜昌明及各界奔走下,文化局長莊秀美橫向要求施工單位水務局務必不可增加破壞,兩座橋頭務必為桃園市保留下來!
姜昌明知道古蹟橋可能遭破壞,立即告知長期關心武陵橋命運的華陞自然科學教育中心華順發老師,請出議員林正峰出面請命,30日曾為工程技師的市議員范綱祥亦到現場了解與關心武陵橋損毀狀況,在莊秀美協助下保住。
華順發表示,武陵橋建於大正七年,西元1918年,跨越東門溪而搭建之橋樑,日據時代大正七年改建為較寬濶、堅固之武陵橋。
華順發表示,武陵橋的歷史追溯到清嘉慶年間福建臺灣鎮總兵官武隆阿將軍,在嘉慶年間(約西元1808-1813年)堵剿賊匪,經桃仔園武陵橋現址、龜崙嶺等地,曾暫時紮營在龜崙嶺之壽山巖一帶,當地居民為感念武隆阿將軍剿匪平亂,遂將壽山之東的區域命名為「武陵」,該橋始命名為「武陵橋」,才有後續日據時代之武陵公學校(即現今之桃園國小)、武陵里,以及武陵高中等以「武陵」命名之地名或建築物。
華順發與姜昌明表示,武陵橋現今橋樑毀損嚴重,現狀亟待政府當局維護或重修,以保留歷史遺跡。武陵橋跨越東門溪南側(縱貫鐵路建於清光緒年間,原只修築台北―新竹之間),也同時跨越兩個時代―日據和民國。它牽繫著兩個時代的文化,也紀錄了兩個時代的歷史。
華順發表示,執政者經常去遮掩歷史,以「眼不見為淨」來處理史實,從橋樑兩端之「紀年」看出:橋樑以「民國七年」來紀年,這明顯是光復後,執政當局為了遮掩不風光的過去,用水泥將「大正七年」之字樣填平,再刻上「民國七年建」,它無言的訴說出我們不堪的過去。
華順發建議,這種現象最好可以將橋頭完整搬遷至武陵高中校園內,讓它忠實地紀錄這兩段過去,這不僅是很好的鄉土教材,更是很好的歷史文化古蹟。他說:「的確,歷史,只走那麼一回,若沒有以加以妥善維護、保留,那麼後人也只能看著歷史教科書、檔案資料去想像與揣摩歷史文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