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希臘深陷危機時「古希臘」重新登台
更令大眾興奮的是,獅門影業賣座系列大片《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的拍攝團隊已宣布,將推出至少兩部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的電影版。5千年希臘文化的主題展覽「希臘人」(The Greeks)10月之前正在渥太華的加拿大歷史博物館展出。
從戲劇影視、文化界到公眾,怎麼會突然間對古希臘戲劇和史詩有這麼大的熱情?作為研究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學者,我完全支持重拾對地中海古文明的興趣;但同時,為什麼現在大家熱衷談論古希臘,也讓我感到好奇。一種簡單的回答可能是,現代希臘面臨財政困境,顯然使她成了舉世矚目的焦點。不過我認為,我們將目光投向古希臘文明,實則是因為她觸碰著現代社會更關鍵的一根神經。
以我書寫古代世界和製作相關電視紀錄片的經驗,比起古羅馬或古埃及,我鮮有機會受命介紹古希臘:人們更容易「明白」古羅馬,感受到它是我們歷史的一個真實的部分(英國曾被古羅馬帝國入侵);另一方面,古埃及則被看作完全異質的文明,因此同樣引人好奇。這些文化很容易歸類。
希臘呢?希臘文化是怎麼一回事?是大鬍子哲學家們圍坐論辯,斷柱殘桓、身上塗著油膏的運動員,還是斯巴達勇士不時湧現的城邦大戰?
事實上,從許多方面來看,古希臘的世界如同萬花筒,令人難以把握:它的政治、文化、戰爭形態、藝術傳統和方言散落在一千多個城邦、無數的部落和君主國;這些地域被群山分隔,也遍布愛琴海數不盡的島嶼。
這種豐富性,使我們無法簡單地像對古羅馬或古埃及那樣加以清晰地歸納,或把握到他們與我們有何關聯。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除了《神鬼戰士》(Gladiator, 2000)和電視劇《浴血戰士》(Spartacus, 2010-2013)以外,古希臘題材的影視作品都沒獲得觀眾的真正認可——想想《特洛伊:木馬屠城》(Troy, 2004)和《亞歷山大帝》(Alexander, 2004)。
當然,希臘神話電影如《超世紀封神榜》(Clash of the Titans, 2010)和《怒戰天神》(Wrath of the Titans, 2012)票房相當不錯,但其實是因為片中的幻想世界是按觀眾的期待來塑造的。《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300, 2007)也是同樣——以漫畫小說風格拍攝的古希臘歷史也如同幻想世界。
希臘人是誰人?
古希臘人留給我們的政治、語言、戲劇、哲學、科學、藝術和建築遺產驚人地豐富,使得他們名揚後世;不過,將所有這些事物聯接在一起的,還是他們的發現精神。依我看,古希臘很多時候並不是個讓人舒服的地方:混戰不休,動亂不定,但是這也使得它成為一個習慣於挑戰現狀和固有觀念的地方。希臘人最偉大的遺產,就是對人們相信或自以為了解的事物不斷提出質疑。如今讓我們重新關注古希臘的,正是他們那種天馬行空般的無憂無慮。
古典戲劇《安蒂岡妮》是講述男人和女人、責任與愛情、固守與包容,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衝突。它挑戰我們的是非觀念,提示我們應該怎樣治國,又應該怎樣做臣民。戲劇《美狄亞》則審視了愛、復仇、正義和禮節等。我們不得不看著一個母親為報復移情別戀的丈夫而殺死自己的孩子們,進而質疑她的錯誤決定。
《奧德賽》呢?這是個凡人得罪一位神祇、在諸神的幫助和護佑下最終「返鄉」(nostos)的故事,你就知道為什麼《飢餓遊戲》劇組會被它吸引。(譯註:曾是伊塔卡國王的奧德修斯在征戰和流落中,其家庭和國家都深陷危機,隨著他返回家鄉才恢復了秩序。)但還不止這些,它是關於英雄主義、信念、堅韌、成長,以及找到歸途和自我定位的故事。藉此,它迫使我們回過頭來關注自己:我們真的知道我們是誰嗎?我們對這世界是否適應和滿意?
今天,在這顆亂象迭出的星球上,越來越多的人似乎失去了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或許一部情節設定在古希臘神話世界、以尋找真我為主題的電影,正是我們需要的。
作者簡介:麥可‧史考特(Michael Scott)是英國著名高等學府華威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古典研究助理教授。本文原載英媒《The Conversation》和英文大紀元。
【附展訊】希臘人如何帶來西方文明:渥太華正展出希臘5000年歷史寶藏
位於渥太華的加拿大歷史博物館館,眼下正邀請觀眾領略5千年希臘的歷史和文化。展覽題為「希臘人:從阿伽門農到亞歷山大大帝」——從公元前6000年希臘大陸和愛琴海諸島形成聚居群落開始,一直到始於公元前356年的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時期。
這個展覽是首次到北美,500多件展品借自21座希臘博物館,其中包括貴族戰士的一組青銅和黃金頭盔、黃金珠寶等裝飾品。展覽配有多個影音、可觸摸物件,整體設計也充滿戲劇性。據博物館介紹,「本次展覽歸納出一個簡單的道理:古希臘就在我們所有人的生命裡。」
為什麼這樣說呢?考古學家兼作家康奈利(Joan Breton Connelly)在2014年的著作《帕德嫩之謎》(The Parthenon Enigma –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s Most Iconic Building and the People Who Made It)中寫道,古希臘人生活在「一個精神飽滿而又焦灼的世界,被他們的自我中心感以及要使一切符合神意的緊迫感主宰著」。她繼續描述古希臘人不斷「受到戰爭、暴力和死亡的威脅」,但另一方面,他們也尋求神諭,並且努力臻於「最美麗、最高貴」。
展覽按年代分為六個時期:
古希臘文明的肇興
第1區:新石器時代以降,到公元前4000年時,古希臘人已在製陶和冶金,此間米諾斯文明出現。展品包括陶器、壁畫殘片和金器。第2區:涵蓋前16世紀至前12世紀,此間邁錫尼文明(又稱愛琴文明)發展起來,其書面文字刻在泥板上,成為希臘語的前身。據展覽介紹,邁錫尼文明是今人所知最早的希臘文明。重點展品是一隻精緻的黃金陪葬面具,曾與帶領希臘人攻打特洛伊的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聯繫起來。
荷馬與帕德嫩神廟
第3區:展示從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的過渡,伴隨著邁錫尼王國的衰落,年代為公元前11至前8世紀,荷馬及其史詩《伊利亞德》和《奧德賽》就誕生於其間。
第4區:公元前8至前5世紀,包括古風時期。此間,希臘文化在地中海、北非及黑海地區傳播,出現了最早的一批希臘神廟,其中包括供奉女神雅典娜的帕德嫩神廟,而雅典衛城的重建同樣是在前5世紀中葉。此區域的展品包括貴族戰士的黃金頭盔、黃金珠寶等裝飾品,還有一尊年輕男子的大理石雕像堪稱傑作。
民主的誕生
第5區:古典時期是一千多個城邦在爭戰中共存的時期,此間出現了奧運會,哲學、戲劇和修辭學蓬勃發展,民主制度也誕生了。展覽的亮點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著作的朗誦錄音,以及實施民主制的工具,如陪審員的青銅選票。
第6區:聚焦統一希臘城邦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及其子——20歲登基並征服古代世界的亞歷山大大帝。展品亮點包括腓力二世價值連城的金銀王冠、亞歷山大大帝的大理石人像和皇后美達(Meda)的金冠。「希臘人:從阿伽門農到亞歷山大大帝」(The Greeks – Agamemnon to Alexander the Great)將在渥太華加拿大歷史博物館展出到10月12日。展訊部分由獲獎作家和編輯海勒特(Susan Hallett)撰稿,原載《The Conversation》和英文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