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來亂的 中共前住建部副部長開炮

【記者楊一帆/綜合報導】

南水北調長期遭外界詬病。中國網路近日熱傳一篇由卸任的中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撰寫的文章,他批「南水北調」工程還沒有全線完工,其恐怖影響已經顯現,或成為中原大地的災難根源。而且,南水北調因輸水成本高、水面臨調而不用,引發外界關注。另外,其水經過無數 「癌症村」,南水北調或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致癌工程」。

在住建系統任職13年的仇保興,2月時曾在《給水排水》雜誌發表署名文章,批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文章稱,用外調水模式解決城市缺水,已引發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陷入困境。」而且此工程勞民傷財,至今還沒有全線完工,其恐怖影響已經顯現,其隱患比三峽工程更可怕,或成為中原大地的災難根源。

他在文章中稱,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帶來用水量突增、城市水資源緊張等問題,許多地方都採取了外部調水的辦法來解決缺水問題,如引黃濟青、南水北調、引漢濟渭等。隨著調水規模越來越大、距離越來越長,帶來了調水越來越困難、調出地水生態破壞越來越嚴重等諸多問題;同時,外調水工程量大、投資和運行成本高,並形成了新的汙染,相當難以治理。以長距離調水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陷入困境。

《財新網》曾報導,最近數十年內,民間和學者層面對調水的批評聲不絕於耳,但中共高層官員發聲批評調水,實為罕見。

調水成本高而不用

此前,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4月23日發表〈中國北方城市不用從南方調來的水〉一文。文章稱,中國政府對南水北調工程投入巨資後,卻面臨許多城市沒有使用從南方調來的水的問題。

報導稱,雖然東線工程2013年完工,但許多沿線城市並不使用調來的水,而是繼續抽取地下水等水源。2年前,東線來水就開始注入距離德州1小時車程的某水庫,但據當地管理南水北調項目的官員李光說,這座城市「近年來其實不缺水」。

李光稱,如何定水價亦是難題。除隨距離增加而上升的輸水成本外,最終價格還應考慮到用於修建配套基礎設施的資金,以及維護成本和其他因素。

南水北調的水調而不用引發網友熱議。「南水北調和三峽工程是造成南方連年乾旱和沙漠化的根本原因。」「調而不用表示不需要用水,那為啥還勞民傷財搞這超大工程?南水北調將千里之外的水調過來消費者用得起嗎?南水北調的水一路經過多少個工業園,運過去的水你敢喝嗎?」「三峽和南水北調工程勞民傷財,遺臭萬年。」

世上最大「致癌工程」

據陸媒報導,南水北調工程東線和中線均流經環境汙染嚴重地區,尤其流經眾多癌症高發地。中線工程所經河南淮河流域就是癌症高發區;東線流經山東、河北等地的「癌症村」也多不可數。南水北調工程或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致癌工程」。

旅居德國的中國環境問題專家王維洛表示,南水北調工程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和隱患比三峽工程更大,各線工程都將對該河流的中下游環境造成浩劫性的影響。

他指出,東線工程調水將導致長江河口地區土壤鹽漬化等問題,南水北調要把漢江1/3的水調走,漢江的河流生態系統也就死了。南水北調工程還破壞了中原700多條河流的自然規律。

美國科學院的院士賈德‧戴蒙也在他的著作《大崩壞》中稱,南水北調工程將會導致汙染擴散、江水資源失衡,造成生態浩劫。

江澤民是工程禍首

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兩大世紀水利工程,從籌建之初就備受爭議,並被指加劇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當年以時任中共黨魁的江澤民為首的高層不顧專家們痛陳三峽工程的危害,強制進行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建成後,中國自然災害不斷,大旱、高溫、洪水、地震等災禍頻發。早先許多專家預言的三峽工程危害正在一一兌現。

而南水北調工程是江澤民以給北京奧運供水為名極力主張批准並匆忙推行的比三峽工程更大的工程,是當今世界最遠距離的調水工程。工程包括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線路,耗資5千億元(人民幣,以下同)。2014年12月12日,歷時11年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2014年12月19日,署名馬可安的美國物理學博士網上發表題為〈南水北調通水即失敗〉、〈南水北調工程已然完全失敗〉兩篇文章。文章稱,南水北調工程是完全失敗的「爛尾工程」,正如已經運行的東線一樣,建成後就基本擱置不用。

文章還稱,南水北調工程比沒有水更可怕的是錢的問題。工程施工加上後期維護運行,要花費5千億元,中央財政只提供了不到400億元,其餘都是來自銀行貸款和建設基金,這些貸款都要從用水的效益來償還。如果工程產生不了調水效益,水費收不上來,這些來自普通百姓存戶銀行的貸款怎麼辦?這比沒有水用更可怕。◇

延伸閱讀
陸暖化超全球兩倍 威脅三峽水庫
2015年03月23日 | 9年前
南水北調悄悄開通 髒水入北京
2014年12月26日 | 9年前
南水北調入京 官媒為汙水漂白
2014年12月26日 | 10年前
河南大旱 疑因南水北調
2014年08月26日 | 10年前
中共南水北調面臨的尷尬
2013年07月07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