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給李開復的10個禮物
曾任Google、微軟、蘋果等高科技公司主管,現在是創新工場董事長暨執行長的李開復,日前在網站發表一篇有關教育的文章「如果我沒留學不會成就現在的我」,暢談留學生涯給他的10個禮物,短短時間便獲得上萬讀者按讚。
距離李開復首次踏上美國的土地已經有43年了,時至今日,教育改革仍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這篇文章並不是鼓勵大家留學,但是也許可以讓人們省思,台灣的環境究竟缺少了什麼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的價值觀。
自信
李開復1972年到美國留學,當時他11歲,在田納西州的一所天主教初中讀書。當地的華人很少,一次數學課上,老師請大家換算1/7,當時英文還不是很好的李立即舉手回答:「0.142857」,老師稱讚他:「數學天才」,李因此得到第一件禮物「自信」。老師的讚美讓他覺得自己有能力,也激勵他學習,直到進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天才班,得到數學最後一名,他才發現自己不是數學天才。
李解釋:「美國的教育方式和台灣有著巨大的差異,我從小在台灣長大,老師總是用懲罰的方式告訴我們這個做得不好,要怎麼懲罰,如果這個達不到,誰又對你失望,總是用威脅、懲罰、失望等等的方式來希望我們能做得更好。」
而美國的教育沒有這種負面的方式,而是用正面的教育,建立學生的自信。李開復說:「美國的教育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特別強的地方,所以它的教育方式就是在你的強項發揮得好的時候,給你足夠的鼓勵,讓你能得到一種自信。這不僅是對這一件事情的自信,而是對自己的自信,對未來的自信。」
信任
相對於數學,充滿英文生字的歷史是李比較弱的學科,當時歷史老師特別允許他把考題拿回家做,而且可以查字典找生字,但老師相信,他不會翻開教科書作弊。李說:「其實這是對我的一種誠信和對別人的信任,所以一定要珍惜別人對你的信任,這對當時的我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師無私的教育
李開復一開始英文程度跟不上同年級的學生,學校的校長因此每天利用中午午餐時間,從小學一年級的英文一個字一個字教他。另一件事發生在高中,李十年級(大約高一)的時候就把高中數學念完了,他的數學老師因此每週3次開車接李去大學上課,讓李在高中畢業前,已修完兩門大學微積分課程,這讓他非常感動。
實踐
「看過的你會忘記,聽過的你會記得,但是做過的你才真正理解。」讓李開復深有感觸的,還有美國的課程不強調背書,而是充滿了實踐作業。高中時,老師要大家創建一個公司,要有組織、產品、把東西行銷出去,由家長投資當股東,最後也要給股東利潤、股息等。當時學校把午餐時間從1個小時縮短到40分鐘,學生們因此利用這個機會賣起抗議T恤,受到學生的熱烈支持,成為了全州業績最好的一個公司。
李開復還說,學校非常包容,沒有打壓這個產品,而是允許他們發出聲音。「這間接也代表了美國學校的一種開放和包容」。
興趣
講到這個禮物的時候,李開復已經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就讀了,但當時的他「就跟今天的中學生一樣迷惘,並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職業興趣是什麼」,於是隨機選了數學和法律。但這兩個科目引不起他的熱情,所幸學校允許換主修,李改學電腦時,終於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
他的女兒30年後也進入了哥大就讀,她開心地對父親說:「大三才要選主修!」李開復非常認同這個先念兩年再決定讀什麼的寬容制度,讓他得以在「大三的時候能夠做出選擇,追隨我真正的興趣」。
平等
李開復完成哥大的學業後繼續攻讀博士班,他也擔任助教給學生上課,一開始他很得意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讓學生學到很難的電腦技術」,但學生給他的評語卻很差,批評「他一個人在上面演戲,我們全部都在下面睡覺」,是一個教學很差的老師。學生的評語給了他當頭棒喝,讓他「更努力去學習怎麼做一個更好的老師」。
研究的真諦
李開復問他的博士導師:「你對我的期望是什麼?」他的老師回答:「成為你論文領域中的世界第一人。」老師解釋,並不是要他成為電腦領域的第一人,但如果研究的是連續性語音辨識,就要成為該領域的第一人,「博士生都應該有這樣的抱負」。這段對話,使他在日後的工作中自我要求,「要做到在一個狹窄領域中的第一人才能停止」。
教育的真諦
他還問老師另一個問題,「畢業後的任務是把這世界第一的論文發揚光大嗎?」老師回答「不」,學生應該帶走的是「做研究的精神」,即「面臨一個尚未被解決的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分析、理解不同的觀點,去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那麼博士學位便代表了「可以終身擁有、終身使用的資產」。
後來李開復涉獵教育類書籍,看到教育的真諦是「當你忘記一切所學到的東西之後,所剩下的就是教育」,與老師的話不謀而合。
管理天才最好的方法:支持
李開復的博士論文決定做「語音辨識」領域的研究,他的老師是位世界級導師,曾經獲得有「電腦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圖靈獎(Turing Award)。當時這位導師給了他一個題目,但一年後,李開復覺得老師的題目雖好,可是方法行不通。美國的教育讓他有「足夠勇氣去挑戰我的老師」,因此他向老師說明、分析自己的想法。李的老師說:「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
老師的話可以解讀為「在科學的領域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或這是一種胸懷、雅量。但李開復畢業20多年,經過職場的歷練後,他認為,老師的話意味著「一種做科學的態度,是一種做工程的態度。而這不只是種雅量,更是一種很珍貴的領導力。」
李開復在職場遇到的幾乎是全球最聰明的員工,他說:「對於最聰明的員工你就要讓他們有充足的空間,支持他們用他們的方法做事情。如果你什麼事都要很獨裁地頤指氣使,這些聰明人就沒有辦法發揮他們真正的潛力。所以,一個真正的研究院也好,科學部門也好,產品部門也好,如果你真的想要讓一批優秀的天才能夠發揮他們的潛力,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支持他們。」
看事情的角度
李開復提到的最後一個禮物是「看事情的角度」,「每一件事情我們都不應該只用一個角度來看待,而是要用很多角度來看問題」。他舉例,高科技公司面試時常問一些奇怪的問題,例如「下水道的蓋子為什麼是圓的?」他說,這並非要應徵者說出什麼標準答案,而是看應徵者的思維是否被侷限。
他強調:「東方教育很常碰到的巨大瓶頸是認為每件事非黑即白……這樣的做法並沒有想到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方法來看待。」
對於新世紀,李開復說:「能夠接受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能夠理解任何問題,可以用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而非以一個標準答案來定案,這不只是一個科學家的胸懷,更是一個所有21世紀的人們所需要學習的態度。」◇
李開復小檔案
▲籍貫:1961年出生於台灣
▲學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腦系畢業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學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榮譽博士
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
▲簡歷:
◎李開復曾於Google、微軟、蘋果等世界頂尖科技公司任職,並分別擔任全球副總裁職務。
◎2009年9月在北京創立創新工場,該工場立足網路,旨在幫助青年創業。
◎2013年,李開復被《時代週刊》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百人之一。經常透過社交網站、網路,與網友分享創業、科技、職場、投資、管理、教育等問題。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網路整理
記者黃捷瑄/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