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 318太陽花學運迸發
太陽花學運為歷史的轉捩點,其因於台灣與中國之服貿協議具足爭議性,而運動的形成正好逮到偶然的歷史機運,挾著前一年各式社會運動的累積能量,以及國民黨菁英分裂,「馬王政爭」兩者之間的拉鋸,恰好為學運換取最佳的時間與空間,其中,參與學運的公民也與政府進行了一場精采對弈,進而成就了台灣史上最耀眼醒目的一場運動。
在同一時期,泰國、烏克蘭都發生動亂,台灣這麼大規模的抗爭事件,且象徵國家主權的立法院,引發政治危機,卻沒有造成社會動亂,除了立法院周圍之外的幾條街,例如:被稱為補習街的南陽街,甚至到台北車站,都沒發生任何事似地一如往常,股市頂多跌了3天。
台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認為,台灣算是個保守的國家,通常參與社會運動的意願較低,遠低於日、韓,例如:聯署請願、加入抵制、參與示威等;根據民調顯示,有七成民眾支持服貿逐條審查,48%支持占領運動,反對者則是40%。執政黨堅持不讓步,卻能夠「光榮退場」畫下句點,這現象都非常特別。
「威脅感出現」,通常是社會運動發生的原因。何明修認為,當時整體社會氛圍已呈現,如果再不行動,將沒有走上街頭的機會了。
318機會與威脅
從2013年馬政府簽訂服貿以來,反服貿運動便定調為「黑箱」,後來直到317國民黨立委張慶忠「半分忠」事件,短短的30秒,將服貿協議送院會存查,成了學運爆發的導火線,也讓他成為眾矢之的,更印證了服貿協議就是黑箱作業。
由於張慶忠脫序演出,讓原本的快閃活動迅速演變成占領,3月18日晚間9時,民團兵分三路翻牆進立法院,意外攻入議場大廳,迅速建立陣地,阻擋攻堅並確保後勤,10時議場內部主要幹部決定堅守議場,由林飛帆、陳為廷為首的發言體系,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簡稱NGO)則進行後勤補給與群眾聲援。
為何可以堅守?何明修列舉,當時保六人手不足,又未取得不惜代價的指令,場外反包圍態勢形成「警察不動、我們不動」,外加抗議處理需要時間調動、集結部隊,以及在野黨領袖到場聲援,要求立法院長王金平不得強制驅離等,都在各種機緣下促成。
不過有一點很多人沒有注意到,正是318衝進立法院後,隔天19日就是王金平面對黨籍官司宣判日,以至於讓王採取觀望態度。
何明修解釋,試想王金平隔日面對可能將失去黨籍的危機,自然不願幫總統馬英九處理這些麻煩事。318學運很偶然地逮到歷史的機運,以及碰上國民黨內部菁英分裂,才催生了這場運動。
菁英重組 給予運動奧援
其中,張慶忠的「半分忠」事件,除了成學運導火線,也是扭轉所有形式的一個轉捩點,更是將政治菁英重組、轉移,把民進黨推向堅定反對服貿的陣營。
他舉例,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提到,若是國民黨採取像ECFA大規模宣傳,一般民眾的想法或許會改變。立委段宜康也說,若按逐條審查決議,服貿通過時機比國民黨高層預期更晚,但民進黨很難找到反對理由。因此,張慶忠的作為,反而把所有事情激化,讓政治菁英產生動搖,將輿論推向反對服貿的一面,創造出對學運有利條件。
隨著時間拉長,學運訴求由「逐條審查、逐條審議」升高為「退回服貿、重啟談判」,要求政府給予回應;國民黨一面指責學生違法,又將責任推給王金平,學運領袖號召包圍各地國民黨部。不過此刻時任雙北市長的郝龍斌、朱立倫反對驅離,籲尊重學生,但馬英九依舊強調「利大於弊」,國民黨內意見出現分歧。
尋找突破空間VS.敷衍戰術
隨著時間拉長,開始出現對學運批評聲音,這時學運重組領導權,建立30人代表大會(20位學生、10位NGO代表),以及9人決策小組(5位學生、4位NGO代表)。
不過323行政院流血暴力事件,帶來意想不到地改變。當大家看到國家暴力,500多人被打,輿論壓力瞬間回到政府身上;何明修說,這時國民黨意識到必須讓步,因此馬英九雖立場轉緩,釋出善意,卻是虛與委蛇,同時也進行一連串分化策略,企圖在媒體上塑造學生不講理印象。
而決策小組也在3月27日初次提出退場條件,「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法制化」、「先立法再審查」、「召開公民憲政會議」、「退回服貿」4大訴求;並要求朝野立委簽署承諾書,只要過半立委同意服貿退回委員會,優先處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學生就退出議場,學運試圖造成馬英九與國民黨立委的分裂。
維持對峙 營造鎮壓條件
政府開始釋放出「民意久候不耐」的訊息,以武力驅離學生時機逐漸成熟,積極營造鎮壓學運輿論。
政府首先召開記者會批學生占領違法,一再升高訴求,並發布國發會民調,近五成八民眾認為學生應離開議場,讓國會恢復運作。媒體也得知訊息,警察可進入議場,不需王金平同意,只需知會一聲,此時鎮暴警察便開始集結。
在劍拔怒張的最後時刻,4月6日王金平出手,在立法院議場外表示,「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完成立法前,將不召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相關黨團協商會議」。
學運領袖林飛帆表示,「這個島嶼終於重見天光!」最後學運、NGO團體決定在4月10日撤出立法院,「轉守為攻,出關播種」。
何明修分析,社會運動與政府通常處於一種「反覆策略對舞」,一旦形成對峙僵局,短期局勢是對挑戰者有利,但威脅不易維持,時間一久便出現師老兵疲的窘境,有利於政府製造打壓氣氛。
然而,持久戰的關鍵在於內部團結,學運經歷占領行政院事件後,重建內部指揮系統,直到最後都沒有形成致命性分裂。反觀,執政者的不一致即帶給學運政治空間,從一開始的占領立法院,到學運退場落幕,正是利用馬王政爭所開啟的政治機會。
若是沒有「半分忠」事件,就沒有威脅,民進黨也不可能成為盟友;若是318當天占領凱道,而非立法院,馬王政爭就不會成為機會,正是太陽花學運的偶然性與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