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寨「日本製造」錯在哪兒?
一份由日本特許廳(專利局)最近發布的2014年度日本企業遭到「山寨」侵害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製造」是「日本製造」的頭號山寨大敵。多年來,中國企業對日企的山寨行為一直是有增無減。
結論背後自然少不了充分的數據來給予支持。若與2008年受中國「山寨」所害的日企占比62%這一數據進行縱向比較,2014年所呈現出的67%的比例顯然發出了「更勝一籌」的信號。而若要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橫向比較,則更不難發現,來自於東盟六國對20.4%的日企,以及台灣、韓國對19.7%的日企所進行的山寨侵害,在「中國製造」面前,也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而已。
從中國「山寨」日本的這份熱情和興致來看,中國人似乎已對日本崇拜得五體投地。事實上,這種說法是否會遭到反駁其實並不重要,因為中國人對仿製日本產品所表現出的情有獨鍾,根本是難以掩蓋的。有關數據顯示,在2014年日本海關總共扣押的3.2萬批次山寨品牌貨、動漫仿製品等想要入駐日本市場的商品中,來自中國的占比高達92%,總價值為180億日圓。
這麼多的山寨版日貨,仿自中國,卻再次銷往日本,其中的原因或是在於日本對低端山寨版的假冒偽劣也有著旺盛的需求,或是在於「中國製造」自以為是的認為,這些從外觀上難以識別的山寨貨,也能夠暢通無阻地衝過日本所劃定的不同於中國的品質防線。從海關對山寨貨予以扣押的處理結果,以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經過評估後,將日本列為「最具有製造業競爭力」的國家這一舉動來看,中國很明顯是在日本對「山寨」的實際需求以及自己進行「山寨」的能力方面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顯然,日本人並不需要那些「東施效顰」的低端仿製品,而「中國製造」山寨「日本製造」 的決策也無疑是一次敗筆。有文章指出,儘管基於廉價勞動力和低生產成本的「中國製造」,在某種程度上能給「日本製造」帶來不小的衝擊;然而,該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日本製造」不僅沒有因外來的衝擊而導致日落西山,本土企業「反而更加堅定了其高品質路線的決心」。於是一直以來,日本產品在世界不同的領域中, 仍舊是「無孔不入」、「無可替代」。
事實上,一句「高品質路線」便已然道出了個中玄機。熱衷山寨的中國企業仿製著日本產品的外觀和設計,甚至是商標和技術,卻唯獨遺漏了對於產品而言,最為重要的一點,那便是品質。當中國出產的山寨日貨,被日本海關以不合標準為由大批量拒之門外時,中國的企業可曾想過,那些神聖不可侵犯的標準背後實際所體現的,正是日本人對產品的真正需求。而這些需求說到底,不過是對品質的依賴。
說到產品,其根本在於品質,而關鍵卻在於細節。從不起眼的拉鏈在全世界幾乎一半都產自日本吉田,從iPhone手機每年更新時最惹人關注的照相機鏡頭都由日本的索尼公司提供的現實中,中國人就能發現,日本廠商在對產品的打造上可謂是盡心盡力、細緻入微。而無論是對品質的嚴謹、苛求,還是對細節的專注、重視,其實都反映出日本企業對消費者所持有的那份誠信與尊重。
如果說,「山寨」這種行為本身所具有的欺騙性已然決定了「中國製造」的窮途末路,那麼,僅從外在的樣式和一知半解的技術上來進行粗枝大葉的臨摹,並意圖以假亂真,則更顯示出仿製者的粗鄙和愚笨。如果說,對於不擅長創新的中國企業來說,模仿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生存方式,那麼這些不得不行此下策的製造商就應該清晰、透澈地意識到,日企以及「日本製造」真正需要並值得中國人借鑒與學習的究竟是什麼。
倘若中國人認識到了自身的本末倒置,倘若中國人將對品質標準的效仿以及對細節處理的臨摹,首當其衝的應用到中國本土的產品之中;那麼,即便是創新不如人,「中國製造」也能從此揚眉吐氣,不僅不必承受耗費了人力、物力的成本打造之後卻賣不出國門的巨大損失,更不必遭遇被人指為「山寨」時所要忍受的冷眼與尷尬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