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學者:西方流行歌手比普通人少活25年
韓國演藝圈屢傳自殺,「Baby Kara」成員素珍(Sojin)上月24日從住宅大樓10樓跳樓身亡,據傳是因憂鬱症加上沒獲選出道因而走上絕路。
回顧近幾十年的西方流行樂壇,有30多位歌手都在27歲去世,人們甚至為這些逝者組建了一個「27俱樂部」(27 Club)。雪梨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流行樂壇,早死現象其實非常普遍,流行樂歌手的平均壽命甚至要比同年代的普通人短25年。
門戶樂團(The Doors)的主唱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超脫樂團(Nirvana)的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到珍妮絲賈普林(Janis Joplin)、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cks)、艾美懷絲(Amy Winehouse),這些璀璨一時的歌星,其生命腳步都止於27歲。眾多西方流行歌手早逝的現象,引起了雪梨大學心理學及音樂教授黛安娜肯尼(Dianna Kenny)的注意。
據澳洲廣播公司《ABC 612》節目介紹,肯尼教授針對1950年代到2014年6月間死亡的各類型流行樂歌手進行了數據分析和研究,案例涉及13,0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男性。她按照性別和年代,將這些名人的死亡年齡及死因(包括自殺、兇殺和意外喪生)與普通人進行比照,從中發現了一些令人震驚的事實。
黛安娜發現,在她所研究的這70年中,流行歌手比普通人的平均壽命短25年。他們的自殺率比普通人高2至7倍,被兇殺的比率可以高出8倍,意外死亡率同樣高出5至10倍。
她分析說,實際情況是,生活中曾遭蹂躪、境況淒慘的年輕人往往會被吸引到這個充斥著風險、叛逆和心理壓力的行業。據信,音樂巨星的生活危險度較高,且更容易濫用藥物並且早死。
而有些音樂風格的歌手的死因存在共通性,比如饒舌歌手很多遭謀殺,重金屬樂團成員更容易自殺;不過要得出結論,還需要開展更多研究。
黛安娜接受《ABC 612》訪問時說,「我認為流行音樂行業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個非常危險的地帶,他們中大部份人都有明顯的心理障礙。」
同時,很多年輕人選擇進入流行音樂產業,又是他們心理問題的直接結果。黛安娜教授接著分析說,「例如願望未滿足、家庭破碎、中途輟學等,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無法融入社會,最後才進入流行音樂產業。」
「流行音樂界對吸毒、性亂,以至於對早死的崇拜,都吸引著那些抑鬱而有自殺傾向的青年音樂家進入同氣相求的這類環境。而他們的這些不良傾向會在彼此接觸中放大,以至於失去控制地導向早逝的結果。」肯尼認為,讓更多年輕人在涉足流行樂產業前了解行業的真實狀況,還需要付諸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