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感教育的省思(上)
教育部自103年度開始,準備以5年的時間推行「美感教育」,預計以40億新台幣的經費來完構此項使命。我認為這項工程意義非凡,值得大家集思廣益來促成。
民國82年,行政院長郝柏村在行政院會上大聲疾呼:我國一年以1,500戶的速度在各城市的樓頂上出現違章建築,使都市景觀的天際線遭到嚴重破壞,各地政府的建管單位抓不勝抓、拆不勝拆。有鑑於此,院長大呼此謂「國人之恥」。言猶在耳,86年又發生汐止林肯大郡倒塌,死亡28人之事件。這些事例足以證明,國人對都市美學的忽視,雖謂裝潢,不但無法成就美感,卻反造成破壞美感之慘事。
前消基會董事長白省三博士曾在扶輪社的演講裡提到,他身為建築師,在設計建物之初,就預先考慮到業者無法控制買家,拿到使用執照後,會恣意懸掛招牌。因此他想盡辦法,不讓購屋者隨便懸掛不經商量的招牌。結果不經半年,白建築師發現,還是有人掛上招牌,在他嘔心瀝血的建築「作品」上,當他發現之後說:「我心在淌血。」可見其傷心的程度。
這種現象在台灣屢見不鮮,也證明了3件事:1、國人對美感的概念不足。2、因積非成是的數量過於龐大,致政府的公權力無法劍及履及地即刻處置,致尾大不掉。3、利己思想作祟不顧整體形象、喪失公德心,這和我們批評中國遊客隨地吐痰、隨地便溺、隨處亂塗鴉有何異?
美感教育 德國日本怎麼做?
我覺得,要喚起國人對美感的尊重和珍惜,首先必須從基本的教育做起,以德、日等國的教育方式可借作參改。
日本:團隊意識 整齊劃一
以台北中山北路六段日本僑民學校為例,日本國民小學在小四的時候有修身課程,主要規定有右邊口袋必須每天帶手帕;在健康教育課時,全班要看顯微鏡,認識細菌,因此同學們皆養成上廁所洗手、在外面不吃攤販、不生飲自來水的習慣。他們注重團隊意識的訓練,上學要穿校服,在體育課有「十人九腳」的團隊活動,只要一人不協調,其餘人會人仰馬翻;講求同伴意識、團隊概念,從小學就教起。
進入社會,日本社會養成看制服認公司的習慣,遊覽車小姐必定上妝後,頭戴圓帽,脖子上綁絲巾,一身公司制服,左手拿旗、右手拿麥克風。全日本遊覽公司小姐模樣一致、行為一致,這是他們訓練的結果。在本田公司有一位設計跑車出名的設計師鈴鹿,不幸因血癌過世,在過世前同儕們問其有無可效勞之處,鈴鹿設計師只要求伙伴們在他入殮的時候,讓他穿上本田設計師的制服埋入棺材,霎時令全體本田人感動,也成了佳話。
日本的美育教育用在行為舉止、言談之間,衣著之上,他們逢人打恭作揖,言必敬語,在孩子成人式前,在榻榻米上必有一番嚴苛之訓練,因此,在孩提時期逢20歲時有「成人式」的儀式,和我國有所不同。
德國:務實精準 雙軌教育
在德國,小學五年級後必須自己選擇自己的出路。他們的教育比較重視務實的層面,就是要找出一項嗜好,決定謀生的方向,而國家教育的方式也以雙軌制來滿足學生們的需求。所謂雙軌其一是技職教育,其二是進入大學的學程,其比率大約為前者65%、後者25%。在出色的相機公司或汽車公司,中堅幹部不一定是大學畢業或碩士以上學位,正如在瑞士百萬名錶的技師往往只有高中畢業,他們較重個人之實務能力,我們通常稱為「生產力」(Productivity),而比較不重視所謂的「頭銜」,這和亞洲人注重學位頭銜的思維大異其趣。
其次,德式教育裡面注重「精準」的教育。自學生時期,訓練每位學生「守法」、「守紀」、「守時」的習慣。德國人養成守時的習慣,世人皆知,他們對每一件事物要求「精準」絕不含混、或模稜兩可。有人認為德國人冷酷無情,不太講情面,這是他們日耳曼民族長年來尊崇「鐵血」思想有關,他們的產品強調保用30年,即是從事生產時一絲不苟的精準態度使然。
德國的美感教育除了教育孩子們美的形式之外,最主要的重點在訓練他們有關和「美」相關的「精神」,譬如「精準」、「品質」、「態度」、「責任」、「尊嚴」等抽象的意涵上。不管在「形而上」或「形而下」的事物,追求完美的境界。想起德國的產品不免想到金龜車,此項源自1938年的車種,可保用50年而不改其型,也同時想到賓士、BMW、保時捷、萊卡相機,這些出自德人之手的產品,至今引領世界,無人能出其右。他們的產品能外銷世界各國,其原因在於令人感動的因素,諸如外型的美感、機能的卓越、品質的堅持,始獲世人口碑一致的評價,這些皆來自該國的教育;他們的美感教育自小就深化到他們的生活,包括處世、待人、行為舉止都受美感教育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