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崩跌 IMF:中東中亞經濟體年損3千億美元
油價崩跌,國際貨幣基金(IMF)1月21日的報告估計,將使中東和中亞經濟體今年損失高達3千億美元。專家分析,中東地區可能回到一個熟悉的主題,一方面油價帶來的經濟痛苦持續,另一方面試著控制地域恐怖主義的威脅。
IMF預估,今年石油出口減少帶給波斯灣合作理事會(GCC)成員國的損失,可能達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1%,相當於約3千億美元,非GCC成員國及中亞國家今年損失估計分別為900億和350億美元。油價下跌也影響阿拉伯政府的金融及證券市場,據沃頓知識網站(Knowledge at Wharton)報導,前土耳其央行總裁古爾特金(Bulent Gultekin)分析,受影響的是整個地區,包括不產油國家。
古爾特金說:「整個地區都會受影響,畢竟石油的收益占了經濟的一半。即使不產油國家都會受影響,因為他們也依賴產油國。這種乘數效果會擴散到整個地區。」這些產油國尤其是石油礦藏豐富的國家,都是依原油的預期價格在計畫預算與開支,如果價格高於預期就花得多,如果價格跌就會出現赤字。
鋪張投資計畫恐難持續
儘管不確定油價會低迷多長時間,它並不是壞消息。古爾特金說,阿拉伯產油國經常使用大規模補貼,這是因為當地人民喜歡,誇大的投資計畫可以得到群眾的注意。例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首都阿布達比,去年就為了150萬人口花費47億美元(約新台幣1,480億)在石油和水的補貼上;甚至耗資1.2億美元在文化計畫區建造仿羅浮宮的美術館,像這樣的鋪張計畫今年都不可能持續。
古爾特金說:「這實在是浪費,而且沒效率。我確信他們會小心且停止進行這種奇怪的計畫。這些國家的人口很少,不會有實際面的問題;這些鉅額財富是從世界各地轉換來的,而他們卻用在這些大計畫上,且不知道有多少是真正必要的。」
一些阿拉伯國家開始仔細檢視公共支出,並思考改革社會福利及補貼。古爾特金說:「沙烏地阿拉伯因石油致富,剛開始政府不知道該怎麼做,現在他們已經知道什麼會起作用,什麼不起作用。財富轉換可能是劇烈的,但不要浪費一個『好的』危機,他們可能會開始落實一些改革。」
伊斯蘭國如山林野火
至於中東的內戰及恐怖主義威脅,古爾特金認為,2014年敘利亞內戰、伊斯蘭國興風作浪及利比亞的動亂,這些紛擾已到最糟時候,雖然會在2015年持續,但很可能較為平靜。
古爾特金說,在處理敘利亞及伊拉克的問題上有些錯誤,現有這兩個國家呈分裂狀態,暫時可能得不到解決。
此外,伊斯蘭國並不是「伊斯蘭現象」,它是極端主義在社會及制度一團亂的時候,趁機扎根。古爾特金說:「我不認為伊斯蘭國是可以持續發展的主張。他們可以造成損失,可以在這裡、那裡製造衝突。但是他們不可能建立成一個國家;它就像森林野火,但我不認為它會變成長期的問題。」
突尼西亞展現生命力
至於阿拉伯之春的改革是否已經熄火,古爾特金說,這好比柏林圍牆倒塌,圍牆躺在那裡,可是連鎖反應會隨時間出現。古爾特金表示,突西尼亞是阿拉伯之春的起始地,這國家可能成為典範,突西尼亞在2014年底選舉總統,成為一個完全民主政府,突尼西亞效法土耳其,過渡到一個世俗政府。希望他們可以證明,世俗模式在穆斯林國家是可行的。
《經濟學人》將突尼西亞選為「2014年度國家」,就是著眼於這國家體現的「生命力」,突國人民與政治菁英的民主素養與致力和平發展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