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傳統工藝 春仔花
在老街再造的光環下,踏上虎尾鎮福民老街的石板路,一間耀眼的民俗工藝店吸引路人目光。小小的店面卻是滿堂光彩,一進門但見鮮豔五彩的絲線掛在牆上,再往前走幾步則是玻璃櫥裡令人驚豔的「春仔花」,一個現代年輕人陌生的名詞,卻是老一輩久違的民俗花藝。
古早髮飾 發展多元飾品
放在工作室桌面上的是半成品,經過組合後將會是一朵朵美麗細緻的春仔花。根據文獻記載,春仔花有著400多年的歷史,其中的「春」字取閩南語「剩」、「伸」的諧音,有「剩餘」、「綿長」的吉祥意思,在早期台灣社會婚嫁中扮演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是新娘子及雙方女性長輩必戴的髮飾。
現代的「春仔花」在融入個人的喜好與創意後,已發展出多元的面貌,除了喜事中所需要用到的春仔花之外,還可以做出昆蟲、玫瑰、康乃馨、油桐花,更有民俗藝人將之做成孔雀、飛鳥等不同造型的裝飾品,不僅可以插在頭上,也可以當胸花、首飾搭配不同的服飾,甚至可以當作藝術品收藏與欣賞。
纏花為傳統民間的一項特殊的手工藝,其做法是先以紙片剪成花瓣型,在紙型周圍圈上一圈圈的細鐵絲,然後將繡線分成四股,分別纏繞其上,纏繞時必須將一根一根的絲線依一定順序平鋪整理,成品才會好看。一瓣一瓣的纏好後,再將之組合成一朵花,有的加上彩色玻璃珠當花蕊或流蘇,或是與通草花一起組合,也有做成蝴蝶造型等等。
機緣巧合 走入民俗工藝
秀麗婉約的店主林佩瑩是社區及大學專業手工藝的指導老師。曾在幼兒園任教多年,一次偶然的機緣到傳統藝術中心參觀,一眼就被展場中美麗的春仔花所吸引,喜歡手工藝的她整整2個小時沒有離開,彷彿邂逅了上輩子的情人,喚起內心的記憶,重啟那份熟悉的鍾情。
這份難得的機緣與深情,有如「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頭」般的堅定,就這樣林老師全心投入學習,克服了困擾多年的迷路恐懼,隻身北上完成初級課程,從此與花結緣,不離不棄。
為了學習精湛的技藝,林佩瑩先後拜於陳惠美及曾國棻兩位纏花大師的門下。經過傳統工藝的嚴格訓練後,懷著一股對美的追求與執著,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融入自己的創意,慢慢走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一纏一繞 注入滿滿祝福
林佩瑩以一組新娘捧花獲得2014年雲林縣文化藝術獎雕塑工藝類的首獎,亦榮獲雲林縣文創精品認證。林老師提到,整個製作過程就像修煉一般,須先摒除雜念以平和的心態,靜心地纏繞出平整的絲線,成品才會平滑、有光澤。她說,每個人的作品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唯有發揮高度耐心與專注力,才能成功詮釋傳統春仔花典雅精緻的藝術價值。
手工春仔花的每種造型皆有其含意,例如:烏龜代表長壽、鹿代表祿、牡丹代表富貴,另外百合有百年好合之意、蝴蝶有福氣福壽之意、玉蘭花有冰清玉潔之意等。
春仔花傳統工藝由於作工繁複又耗時,已漸漸消失,但其寓意深厚的內涵卻是對新人最美滿的祝福,一朵典型春仔花作中央主體的石榴代表這對新人將多子多孫,兩側的飾花則象徵夫妻成雙成對、永結連理,後面的官帽表示新娘能為夫家帶來向上發展的福氣和名聲……把祝福與期許繞進鮮豔的花瓣裡,這是婚禮最溫馨的祝福,真摯的情意深厚綿長。
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她,在社區和學校展開春仔花的推廣教育。工作室裡也展示著學生的作品,她利用這個平台幫助一些單親的學生找到銷售管道,她極希望藉此幫助弱勢群體走出自己的天空,也期待能在農村發展成社區的文創產業,帶來經濟效益,讓美麗的春仔花幸福的綻放在社會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