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廢校危機?偏鄉小校推公辦民營
偏鄉小校因為學生人數少,常面臨廢校命運,不過,台東縣關山鎮電光國小僅有26位學生,後來以體驗農村生活為誘因,以遊學中心形式跳脫出經營困境,變身為企業、國際青年遊學的指定偏鄉特色學校,現在反而成為熱門的遊學中心。教育部長吳思華建議,偏鄉小型學校或許可用「公辦民營」方式,引進民間資源投入,教師任用等也可鬆綁,既能發展特色,又能永續經營。
教育部長吳思華21日在台東進行偏鄉教育之旅,參訪只有26名學生的台東電光國小,有2/3的學生都是阿美族,在校園布置中隨處可見傳承竹砲和阿美族文化的技藝。
吳思華表示,50人以下小校,全國有432所,但學校為社區學童存在,不輕言廢校,因此鼓勵以公辦民營方式引進民間資源,行政及師資聘用可再研議簡化。國教署長吳清山表示,目前教育部一年補助2千多萬給偏鄕小校。
公辦民營 發展特色學校
公辦民營基本架構,是維持國家對其支持經費、人員編制,但委託給民間基金會或其他單位經營,可因此引進更多資源,在辦學形式上更多元、有特色。但需要顧及學校、地方政府的意願。學校與基金會、企業將有契約關係,期限3~12年不等。
電光國小校長姚乃仁表示,學校歷年均以原民文化發展本位特色課程。以阿美族特色發展成遊學中心後,引進外界資源,日前政大EMBA已連續3年來學校遊學,每年捐給學校10萬元,相關民間團體的資源進入後,學生每個星期一、三、五可享用初鹿鮮奶,加上平板電腦作數位學習,即使身處偏鄉,也能掌握多項資源。
另外,校內準備了80套寢具,作為假日遊學的地點,標榜「來到鄉下住一晚」,開發1~3天的戶外教學方案,近年已接待超過80梯次、5千人次。
許多都市孩子拉著名貴行李箱到電光國小時,剛開始對環境頗有微詞,經過農村體驗後便愛上當地特色,每年均被企業、國際扶輪社社團選為體驗在地生活的地點。
塑造遊學品牌 打開偏鄉視野
「偏鄉教育就是以生命陪伴生命的歷程」,姚乃仁自豪地提到,電光遊學已塑造成「品牌」,不僅讓村莊的人有一些收入,孩子也在接待客人的過程中,打開視野。
吳思華認為,學生不只認識文化,更經由文化跨領域去學習數學等其他科目,使本土文化教育和專業教育自然地融合,原住民教育要讓孩子透過認識自己的文化,建立起自信,引以為傲。
希望台東縣可做更完整的規劃,未來能打造台東縣成為更具特色的教育基地,使全台灣人民認識台東在地文化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