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 OUT!

 (Fotolia)
 (Fotolia)

文/田浩幸 譯/楊明綺

相信不少人聽到「溼氣」這字眼,就心生嫌惡吧!台灣是海島型國家,溼氣比一般大陸型氣候的國家還要重。那又溼又黏的觸感,一直被大家視為眼中釘。

無論古今,身處高溫、溼氣重的環境下,溼氣一直都是建築物的頭號敵人。尤其是木造建築,先不論室內環境舒適與否,光是溼氣便容易導致木材腐朽,甚至崩壞。

溼度高低是以百分比(%)標示,取決於溫度以及空氣中含水量的關係。也就是說,只要減少空氣中的含水量,便能讓環境變得舒適些,可惜溼氣問題無法澈底解決,就像不知從哪兒冒出愛湊熱鬧的傢伙,而且越聚越多。問題是,愛湊熱鬧並不違法,所以不能說一顆顆的水蒸氣有罪,只能說壞就壞在他們喜歡「聚在一起」,這也是溼氣的本質。

溼氣從何而來?

氣候:以台灣來說,冬季下雨主因是受東北季風影響,東北部迎風面易下雨,而春季則是受鋒面系統影響,夏季時潮溼的西南氣流常會引起豪大雨,而颱風的影響則會從夏天持續到秋季,如此一來,就形成台灣多雨、潮溼的氣候型態。

家中各處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室內也會產生大量溼氣。像是廚房、浴室、洗手間等,不能忽視日常生活產生的溼氣,因為家裡從內到外都會遭受溼氣襲擊。

一頓晚餐約會產生1 公升溼氣。從開始準備晚餐到洗完碗盤,烹煮食材、燃料(瓦斯)等步驟約產生1公升水氣。

暖爐也會產生溼氣,其實瓦斯或石油暖爐也會產生水蒸氣。使用約4kW的暖爐1小時,瓦斯暖爐產生的水氣量約550毫升,石油暖爐約400毫升。

溼氣高 讓人不舒服?

人體靠兩種方法調節體溫,一種是熱從皮膚表面逃至空氣中,另一種是汗水蒸發時(汽化熱),消去熱氣。溫度越高,汗水越不容易排出,也就越容易阻礙體溫調節功能,促使人體感覺不舒服。

溫度上升 溼度就下降

一般「溼度0%」指的是「相對溼度」,也就是相較於空氣中含有的最大水氣量(水蒸氣的飽和度),目前的水氣量為百分之多少。

溫度一上升,代表溼度的托盤就越大。譬如氣溫28℃,溼度75%的話,水氣量等同8 疊榻榻米大,約600 公克。氣溫一旦升至33℃,水氣的飽和度也會上升,即便同樣是600 公克, 相對溼度卻變成53%。

溼氣喜歡聚集在哪?

1、溼氣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往溫度低的地方移動。

2、溼氣是由下往上,從溫度低的地方往溫度高的地方移動。

3、空氣不太流通的地方也要留意。

這些愛湊在一起的傢伙最喜歡聚集的地方就是建築物上方。此外,像是空氣不流通(缺乏對流)、儲藏室、壁櫃裡頭等,還有位於一樓北側的玻璃也是溼氣的溫床。

恆溫 能降低溼度

想要提升室內的舒適度,除了驅散溼氣之外,最重要是保持通風狀態,熱氣不流失,也算是一種逆向操作。

藉由自然風(氣流)讓聚在一起的溼氣動起來,這樣離「不需要空調的家」的目標就更進一步了。

——摘自《住沒有空調的房子》商周出版社提供◇

延伸閱讀
春天潮溼 一盆水讓地板速乾滅菌
2015年05月02日 | 9年前
陸媽砸1.7億 買島送女當玩具
2015年04月15日 | 9年前
台灣雲端機會 Google:勿侷限海島
2014年09月25日 | 10年前
宜蘭架環境監測網 26國中設據點
2014年03月04日 | 10年前
防範流感出新招
2013年04月16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