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伊波拉病毒 死亡率可達90%

 (AFP)
 (AFP)

文/鄭孝祺

伊波拉病毒(Ebola)出血熱今年2月在幾內亞爆發,肆虐西非。7月29日,領導獅子山共和國(Republic of Sierra Leone)對抗有史以來最嚴重一次伊波拉疫情的醫生坎恩(Sheik Umar Khan),感染伊波拉病毒離世,令世界哀傷。這種來自非洲的死亡病毒,開始令地球人擔憂。

目前,伊波拉疫情集中在幾內亞、獅子山和賴比瑞亞。無國界醫生組織主任巴特‧詹森(Bart Janssens) 說:「這個疫情是史無前例的,絕對還沒有得到控制,而且情況不斷惡化……很多地方的人被感染,但我們並不知道。」

目前使防疫工作變得困難的一個問題是,伊波拉病毒還感染了許多處理病症的醫生、護士和其他衛生工作者。WHO表示:「許多衛生工作者死於伊波拉病毒的感染,一些國際衛生人員也受到感染,這一情況大大降低了控制該病擴散的能力。」

美國《自然新聞》(Natural News)創辦人麥克‧亞當斯(Mike Adams)撰文表示,現在個人可以做的,就是積極增強自己的免疫系統。

伊波拉病毒是什麼?

伊波拉病毒是迄今發現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死亡率可達50%~90%。該病會影響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至今尚無特異性治療療法,也沒有疫苗。

伊波拉病毒通常由血液和其他體液傳播,速度很快,患者初期症狀和感冒類似,發燒、頭痛、腹瀉、嘔吐、胃痛和虛弱,潛伏期是2~21天。

伊波拉病毒的起源

1976年8月的一天,薩伊(現剛果民主共和國)小城楊布庫的醫院裡,來了一位發著高燒的病人,名叫馬巴洛(Mabalo),他在發病前去過一次薩伊北部地區。非洲當地醫療條件很差,護士一天內要用僅有的幾支注射器幫上百名病人注射藥品,針頭用鈍才會更換。

隨後,一種可怕的傳染病在短時間內就傳染了周邊50多個村莊。大部分病人症狀和馬巴洛一樣。薩伊北部國家蘇丹在兩個月後也爆發同樣的疫情。

這一疫情震驚整個世界。病原體很快就被確定,這是一種新型病毒。研究者們用當地一條小河的名字將這種病毒命名為伊波拉。後來科學家發現,薩伊和蘇丹兩地的伊波拉病毒其實不甚相同,致病力不一樣,分別命名為扎伊爾型和蘇丹型。

但即使知道了這些,研究者和醫生們仍束手無策。

1976年疫情中,薩伊地區一共有318人感染,死了280個人,死亡率高達約88%;蘇丹地區有284人感染, 151人死亡,死亡率約53%。

感染的初期症狀

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與咽喉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之後會出現:吐血,全身出血,關節和肌肉劇痛,繼而眼睛、鼻子、牙齦、耳朵、肛門及隱私部位出血;少尿等。

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實驗室檢驗發現,患者白血球、血小板降低,同時肝功能指標上升。

WHO表示,伊波拉病毒早期症狀可被誤認為瘧疾、傷寒、腦膜炎,甚至瘟疫。

伊波拉病毒的傳染途徑

伊波拉病毒被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列為第四級生物危害(一到四級,四級最高),喜歡活動在潮溼、陰暗的環境,不會造成典型的空氣傳染,但會停留在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上。

和感染者的血液、其他體液或分泌物(糞便、尿液、唾液和精液)的直接接觸,便有可能被感染。病情已經康復的男性在痊癒後,長達7週時仍可能通過其精液傳播病毒。

健康人的破損皮膚或黏膜與受到伊波拉病人的感染性液體(如髒衣物、床單或者用過的針頭)汙染的環境接觸時,也可發生感染。

病人一旦開始顯現症狀,就具有傳染性。在潛伏期內不具傳染性。

死屍病毒

伊波拉病毒感染者的屍體也是一個傳染源,故也有人稱其為「死屍病毒」或「殭屍病毒」,對其需進行保護性處理並立刻埋葬。

5種伊波拉病毒 薩伊型最凶殘

截至目前,一共有5種伊波拉病毒被發現,除上述的薩伊型和蘇丹型,其他3種為分別為:象牙海岸型、本迪布焦型和雷斯頓型,其中雷斯頓型對人類不致病。

在發現伊波拉病毒的30多年裡,這種病毒一共感染2,387人,1,590人被奪去生命,綜合死亡率約為67%, 但這只是官方記錄在冊的數據,非洲地區醫療衛生系統不完善,有相當一部分案例沒有被記錄下來,以上數據不包括今年西非疫情。

30多年來,官方一共記錄24次伊波拉疫情:象牙海岸型1次,只感染1人,最終幸運地活了下來;本迪布焦型暴發過2次,感染了206人,66人死亡;剩下的21次都是由薩伊型和蘇丹型造成的,這兩種類型的病毒導致的死亡人數占了伊波拉死亡總數的96%左右。

今年西非空前規模伊波拉疫情暴發的是薩伊型,是最凶殘的一種伊波拉,致死率可達60%~90%。

如何預防? 避免接觸與消毒

 (Fotolia) (Fotolia)

目前尚無疫苗經有關部門批准用於預防伊波拉病毒,也沒有伊波拉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但美國將於9月中旬對一種伊波拉疫苗開展人體試驗。

在出現伊波拉疫情的地區,主要的預防方法還是避免與伊波拉感染者直接接觸,醫務工作者應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一定要減少與黑猩猩、猩猩、蝙蝠、野豬等高危動物的接觸,特別是不要撿起死亡動物的屍體或對它們的生肉進行烹飪。

如果身邊有人感染了伊波拉病毒,請焚燒其用過的衣服或者床單、被單等物。如果還想繼續使用,請經高溫、高壓消毒後再行使用。

照顧伊波拉病患需穿戴不透水的衣服、手套和防毒面罩,如護目鏡和外科口罩,以防止病患體液飛濺到鼻子、嘴巴和眼睛。

此外,盡量減少參加大型集會,在交際場合應盡量避免握手和擁抱,最好揮手招呼即可。如握手後應盡快用肥皂、流動水澈底清洗雙手。

消毒是所有防疫措施的重點。無疆界醫生表示,已知漂白劑的成分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甲醇(methyl alcohol)、紫外線、肥皂、清潔液都能殺死伊波拉病毒。

無藥可醫 打造免疫力最關鍵

雖然伊波拉病毒致死率高,但仍有10%~50%的人感染後痊癒,這可能跟他們的免疫系統功能較好有關,麥克‧亞當斯呼籲,不要再做讓自己免疫能力下降的事情,如隨意熬夜、吃垃圾食物、吸菸、久坐不動、不晒太陽、接觸化學致癌物質(殺蟲劑、除草劑、草甘磷)等。◇

延伸閱讀
16個月死逾萬人 伊波拉疫情趨緩
2015年04月28日 | 9年前
抗旱省水 酒精洗手防病菌
2015年04月07日 | 9年前
禽場撲殺補償金 發放場數逾7成
2015年02月12日 | 9年前
禽流感疑延燒路竹 高市進行消毒
2015年01月13日 | 10年前
護士染伊回國 成英本土發病首例
2014年12月30日 | 10年前
美CDC實驗室意外 員工恐染伊波拉
2014年12月25日 | 10年前
伊波拉疫情續擴大 西非近7千死
2014年11月30日 | 10年前
防伊波拉 歐盟捐8.6億
2014年10月23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