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大師──廖洪標
石灣陶起源於廣東省佛山石灣,以人物造型著稱,由燒製廟宇、祠堂屋脊上的陶飾而來,逐漸發展為民間案頭的觀賞擺設品。傳統石灣陶塑洋溢著庶民自然親切的風格,卻少有發揮作者個人特色的作品;近代石灣陶藝人才輩出,將石灣陶從傳統的民間工藝,提升到創作者個人風格的藝術層次,廖洪標即其中佼佼者。
廖洪標先生年近八旬,是一位來自民間傳統工藝的藝術家,曾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封號。1936年,他出生於廣東石灣陶藝世家,父親廖作民和堂伯父廖堅均為民國時期知名的石灣陶藝家,15歲即在耳濡目染下學習臨摹父親及前輩的作品,打下往後創作的重要基礎。
1959年,他師承陶藝大師劉傳,深入研究石灣傳統技藝。1978年,文革之後,因經濟生產需要,需恢復發展傳統題材,整理與挖掘新品種,他開始重新投入傳統題材的創作,融合東西方雕塑特點及中國傳統藝術技巧,熟練地運用粗獷、苦澀的創作手法來表達作品的內涵。
他的焦點作品《釋迦牟尼坐像》歷時二年而成,有別於傳統雕塑中,一反慣常表現成佛後的悠然自得、從容優雅,反而刻畫其修行時的堅忍不拔、刻苦剛毅,使作品的內涵更具新意。廖洪標說,佛像的肌理皺褶如同水流,暗喻已洗滌私欲與貪婪。
廖洪標強調「創作者一定要有豐富的感情,若無感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像就沒有藝術感染力,沒有生命。要將感情融在藝術形象中,才能雅俗共賞,產生相互的共鳴。」廖洪標專注創作,以其凝練的情感打動觀者,以震憾人心的藝術衝擊力,塑出石灣陶魂。
他以超過一甲子的功力,突破窠臼的創作,終建立其個人以「寫實為基礎,寫意為表徵,形神兼備,以釉寫意」的自我風格,將石灣陶提升到更高的藝術層次,賦予傳統工藝現代精神,使之在美術殿堂裡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