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第三度回歸登場

觀眾透過互動投影、沉浸式劇場及水下考古互動裝置,理解水下文化資產背後的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科工館提供)
觀眾透過互動投影、沉浸式劇場及水下考古互動裝置,理解水下文化資產背後的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科工館提供)

【記者方金媛/高雄報導】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7月11日盛大推出「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本展為國內第三度聚焦於水下文化資產主題,延續先前「藏水覓趣」、「潛行探索臺灣」2檔展覽累積超過17萬人次的觀展熱潮,本次展出規模、內容及互動設計全面升級,帶領觀眾踏上融合歷史、科技與美學的水下考古之旅。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7月11日盛大推出「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7月11日盛大推出「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科工館提供)

觀眾透過互動投影、沉浸式劇場及水下考古互動裝置,理解水下文化資產背後的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觀眾透過互動投影、沉浸式劇場及水下考古互動裝置,理解水下文化資產背後的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科工館提供)

這次特展聚焦「戰爭與沉船」,結合防空洞造景、AR探索解謎、多媒體沉浸劇場與實體文物,讓觀眾深入認識臺灣海戰歷史、重要列冊沉船遺址,並親睹經歷戰火洗禮的沉船出水文物,理解水下文化資產背後的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 

本展規劃四大主題展區:第一區「臺灣海洋戰爭史」:以七段互動投影影片介紹自明清時期至二戰橫跨三百年的臺灣重大海戰,包括金門料羅灣、安平、澎湖、基隆、淡水、臺中與高雄等地的戰役現場重現。觀眾踩踏地圖即可觸發互動影片,藉由古卷風格地圖與戰火特效,體驗當年的戰爭時空感。

第二區「臺灣沉船故事」:主打亮點「烽火船說之海空對決」沉浸式劇場,重現1944年臺灣二戰時期航空戰中船艦遭空襲沉沒的歷史情境,搭配射擊模擬裝置與投影,讓觀眾如臨其境。從港口繁華到火光四起,8分鐘劇場將視覺、聽覺與身體感官緊密結合,呈現戰爭瞬間的無常與衝擊。

觀眾透過互動投影、沉浸式劇場及水下考古互動裝置,理解水下文化資產背後的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觀眾透過互動投影、沉浸式劇場及水下考古互動裝置,理解水下文化資產背後的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科工館提供)

第三區「烽火記憶-戰爭沉船文物」:揭示8處已列冊的臺灣沉船遺址,並展出15件戰爭沉船出水遺物真品,部分文物更是首次公開展示,透過3D列印文物模型互動裝置,引導觀眾探索出水文物背後的故事。此外,特別設計船舶積木組裝體驗,讓觀眾認識古帆船與現代戰艦設計不同之處,以及水下考古方法與步驟。

第四區「守護與永續」:以互動遊戲「潛水考古大挑戰」與「文物修復師」等裝置,推廣守護觀念。觀眾可透過答題累積「下潛深度」或「修復時效」等成績,成為潛水新手、考古高手。

觀眾透過互動投影、沉浸式劇場及水下考古互動裝置,理解水下文化資產背後的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觀眾透過互動投影、沉浸式劇場及水下考古互動裝置,理解水下文化資產背後的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科工館提供)

這次展覽以紅黃戰火與藍黑海域作為視覺主調,象徵歷史戰役的殘酷與水下文明的靜謐。畫面上空戰機盤旋、海上艦影交織,殘骸沉入深海,光芒自海面直落而下,點出「戰火沉沒、文明重生」的深層意涵。

為了要讓更多民眾感受展覽的豐富內涵,這次展覽也將於金門、臺中與澎湖三地巡迴,選址皆為具海防、海戰歷史或文資背景的場域,免費開放參觀。◇

延伸閱讀
│高雄│FUN暑假 兒童入動物園免費
2025年06月23日 | 1個月前
高雄|火柴盒特展 擦出歷史軌跡
2025年06月19日 | 1個月前
西班牙發現20萬年前 可能是最古岩雕
2025年03月28日 | 4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