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花初識 結下一世情緣—工藝家曾國棻專訪
![對於曾國棻老師而言,纏花並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場無聲卻深刻的情感旅程。(曾國棻提供) 對於曾國棻老師而言,纏花並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場無聲卻深刻的情感旅程。(曾國棻提供)](https://img.epochtimes.com.tw/upload/images/2025/02/05/742966_medium.jpg)
對於曾國棻老師而言,纏花並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場無聲卻深刻的情感旅程。「第一次接觸纏花是在 2005 年,當時為了撰寫一篇傳統工藝的專題研究,我無意中在鹿港的小鎮上發現了這門屬於婚嫁禮俗的藝術,當場被它的獨特美感深深吸引。」那一天,鹿港的陽光穿透花紋繁複的繡線花,讓纏花的光影與文化意涵在他心中生根。
「纏花吸引我的,不只是它的細緻工藝,更是它背後的故事和文化內涵。」回憶起這段經歷,他的語氣充滿感慨。家人的支持更是助他一臂之力。「我的父親一直熱愛藝術,從小就鼓勵我學畫畫,這讓我對工藝創作有了一份特別的熱忱。」這份熱忱成為日後曾老師走上纏花之路的重要基石。
纏花之路:從學徒到藝術家的蛻變
從學習到創作,纏花之路並不平坦。「纏花看似簡單,實則困難重重,特別是在設計版型時,既要考慮結構穩定性,也要兼顧美感。」曾老師將這些挑戰化為自我突破的機會,憑藉耐心與專注,逐步在纏花工藝上找到自己的風格與方向。
他記得有一次為新人製作了一件纏花婚禮頭飾,當這對新人接過作品時,滿眼是對工藝的珍視與感激。「那一刻,我真正體會到纏花的價值,不只是工藝品,而是情感的承載與祝福的象徵。」
在曾老師的眼中,每一件纏花作品都有它獨特的故事。「每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完成,彷彿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滿足,那種感覺無可取代。」他更嘗試突破纏花的傳統用途,將它延伸至立體鳥類、水牛等動物的創作。「纏花線材的質感與鳥類羽毛非常相似,用纏花表現鳥類的姿態,能讓作品既生動又有層次感。」
文化的重量:傳承中的挑戰與堅守
纏花這門工藝,曾經是婚嫁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卻在時代的變遷中漸漸式微。曾老師感慨地說:「現在的年輕人很少在婚禮中使用纏花頭飾,但我依然希望這項技藝能被保留,因為它承載的不僅是文化,更是我們的歷史記憶。」
他致力於將纏花的魅力傳遞給年輕一代,並積極投入教學。他分享了一個溫暖的故事:「曾有一位接近八十歲的老奶奶,因病住院前來學習纏花,她女兒雖然擔心纏花會傷眼,但老奶奶每次完成作品後的開心笑容深深打動了我。」老奶奶的作品雖然不甚完美,但她透過纏花找到生活的重心,也為家人留下了珍貴的回憶,曾老師猶記得她專注的臉龐,也謝謝老奶奶的舉動,讓他更明白這工藝的價值。
匠心與創新:讓纏花重回大眾視野
面對現代社會的挑戰,曾老師努力尋找傳統與創新的平衡點。「我嘗試將纏花融入現代設計,比如服飾、飾品甚至大型藝術裝置,讓纏花不僅僅是傳統婚禮的象徵,更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藝術品。」
他特別提到有一年與團隊合作,創作了一件巨大的纏花神豬作品,作為桃園中壢中元祭的藝術化展現。「那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因為纏花原本以小件為主,做大型作品需要精密的版型設計與結構規劃。」曾老師和團隊花了三個月時間,逐一攻克技術難關,最終完成了這件引人注目的作品。
此外,他表示神豬的工序就像鳥類的立體創作,可以展現纏花線條的動態美。「每一片都需要經過多次嘗試與修正,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是技藝與耐心的極大考驗,但每當看到作品栩栩如生,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精神的傳承:纏花中的心靈療癒
曾老師在教學中,發現纏花對許多人而言,不僅是技藝學習,更是一種心靈療癒。「纏花的製作過程需要專注,能讓人心靜下來,這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體驗。」他提到,有一位學生因工作壓力過大而接觸纏花,在創作中逐漸找到心靈的平衡。「他告訴我,每當看到完成的作品,心中都會湧現一種無法言喻的喜悅,這讓我更加堅定要推廣這項工藝。」
願景:讓纏花永續發展
談及未來,曾老師充滿期待地說:「我希望纏花能進一步被更多人認識和接受,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徵。」他認為纏花不僅僅是傳統的延續,更可以是現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如果可以對年輕學習者說一句話,我想告訴他們:堅持內心的熱愛,尊重傳統,同時勇於創新,這樣才能讓一項技藝真正生生不息。」
曾國棻老師以纏花為媒,讓我們看到了匠人精神的力量與文化的深度。在他的手中,每一朵纏花都是對傳統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承諾。願這項帶著溫度與情感的藝術,在他的努力下,繼續綻放出璀璨光芒,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永遠在歲月中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