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取消現金可能會摧毀經濟體系
一些所謂的「專家」認為,迫切需要把現金從經濟中清除出去。他們認為,現金為「影子經濟」(shadow
economy)提供了支持,並為逃稅大開方便之門。另一個取消現金的理由是,當經濟受到衝擊,經濟陷入衰退時,現金擠兌會促使衰退更嚴重,從而成為經濟不穩定的因素。還有人認為,在現代社會,大多數交易都可以透過電子資金轉帳的方式進行結算。他們認為,現代世界的貨幣事實上是一種抽象概念。
貨幣的出現
貨幣的出現是因為以物易物無法支撐市場經濟。一個肉販想用他的豬肉換水果,可能找不到剛好想要買他豬肉的果農;而一個果農想用他的水果換鞋子,可能也找不到想要買他水果的鞋匠。貨幣的顯著特徵就是它是通用的交換媒介。貨幣已經發展成為銷路最廣的商品。關於這個過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市場自由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1881-1973)在其著作《貨幣與信貸理論》(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2013年)中寫道:「在作為交換媒介的一系列商品中,市場銷路較差的商品必然會逐一遭到摒棄,直到最後只剩下一種商品被普遍用來作為交換媒介;換而言之,就是貨幣。」
同樣,美國經濟學家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也在其著作《政府對我們的貨幣做了什麼?》(What Has Government Done to Our
Money?)中指出:「正如自然界中存在著種類繁多的技能和資源一樣,商品的市場性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些商品的需求量大於其他商品;有些商品更容易分割成小單位而不損失價值;有些商品更經久耐用;有些商品更便於遠距離運輸。所有這些優勢都使商品更具有市場競爭力。顯然,在每個社會中,最具市場性的商品都會逐漸被推選為交換媒介。隨著越來越多商品被選為交換媒介,對它們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從而使它們變得更具市場性。結果是螺旋式上升:更多的市場性導致更廣泛的媒介使用,而媒介使用又導致更多的市場性。最終,有一、兩種商品被作為通用媒介,用於幾乎所有的交換,這些商品就被稱為貨幣。」
由於一般交換媒介是在廣泛的商品中產生的,因此貨幣也是一種商品。同樣,羅斯巴德認為:「貨幣不是抽象的記帳單位,不能脫離具體的商品;貨幣不是無用的代幣,只能用於交換;貨幣不是『對社會的要求』;貨幣不是固定價格水準的保證。它只是一種商品。」
此外,米塞斯在書中寫道:「一個物品不可能被作為貨幣,除非從它開始作為貨幣的那一刻起,它已經擁有了基於某種其他用途的客觀交換價值。」
為什麼必須如此呢?羅斯巴德進一步解釋道:「與直接使用的消費者商品或生產者商品相比,貨幣必須有預先存在的價格作為需求的基礎。然而,實現這一點的唯一途徑就是,從以貨易貨交易下的有用商品開始,然後在之前的直接使用需求基礎上增加對媒介的需求(例如,黃金對裝飾品的需求)。」
因此,貨幣是交易所有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媒介。經過數千年的不斷選擇,人們最終選擇了黃金作為貨幣。在當今的貨幣體系中,貨幣供應不再是黃金,而是由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發行的硬幣和紙幣。這種法定貨幣仍然具有交換價值,因為它與真正的貨幣有事先建立的聯繫,而且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接受了這種法定貨幣就是「一般交換媒介」這個事實。因此,硬幣和紙幣仍然構成貨幣,它被稱為現金,在交易中使用。商品和服務都是用現金來交換的。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把錢放在錢包裡、床墊下、保險箱裡,或者存入銀行。在存錢時,一個人從未放棄對錢的所有權。當張三把錢存放在銀行時,他仍然對這筆錢擁有無限的所有權,並有權隨時取走這筆錢。因此,這些被稱為活期存款的銀行存款也構成了貨幣的一部分。
不論何時,部分現金會被儲存起來,也就是存入銀行。因此,在一個經濟體系中,如果人們持有1萬美元的現金,那麼這個經濟體的貨幣供應量就是1萬美元。但是,如果有些人將其中的2千美元存入活期存款,那麼貨幣供應總量仍為1萬美元,也就是8千美元現金和2千美元銀行活期存款。如果所有的人都將全部現金存入銀行,那麼貨幣供應總量仍為1萬美元,而這全部為活期存款。
與銀行存款相對應的是信貸交易。信貸總是涉及債權人購買未來物品以換取當前物品。因此,在信貸交易中,資金從貸方轉移到借方。此類交易包括儲蓄存款。這些存款實際上是面向銀行的存款。有了這些存款,存款人就放棄了在存款期間對銀行的債權。然而,這些信貸交易(即存款)並不會改變經濟中的貨幣供應量。如果李四借給張三1千美元,這筆錢就會從李四的活期存款或錢包裡轉到張三的名下。
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會改變這種傳統情況嗎?電子貨幣本身並不是貨幣,而是使用現有貨幣的一種特殊方式。例如,李四可以透過電子設備將1千美元轉給張三。李四也可以開一張標明甲銀行的1千美元支票,並把支票交給張三,而張三則可以把這張1千美元支票存入他的乙銀行帳戶。沒有這1千美元的客觀存在,任何轉帳都無法進行。
現在,假如張三用信用卡支付日用品的費用,他實際上是從信用卡公司(如MasterCard/萬事達卡)借錢。如果他用萬事達卡購買了價值100美元的日用品,那麼萬事達卡就會向雜貨店支付100美元。張三則要向萬事達卡公司償還債務。同樣,如果沒有現金的存在,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畢竟,資金轉移都是需要有憑有據的。
上述例子中沒有使用現金本身,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現金。相反,現金的存在使得各種形式的交易可以通過數位轉帳等先進技術進行。這些不同形式的轉帳本身並不是貨幣,而只是一種特殊的轉帳方式。交易的媒介仍然是現金,只是在數位世界裡,現金的轉移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那麼,中央銀行推出數位貨幣會發生什麼呢?數位貨幣能取代現金嗎?可以說,這不會讓數位貨幣成為公認的交易媒介。要成為貨幣,必須經過市場選擇的過程。它不能因為中央銀行的一句話而成為貨幣。如果政府強迫個人使用數位貨幣,那麼個人很可能會使用其他東西作為貨幣。如果政府實施惡性監管,那麼這很可能會破壞市場經濟。
任何取消現金貨幣的企圖都意味著取消市場選擇的交易媒介,並最終取消市場經濟。貨幣的出現是因為以貨易貨交易效率低下。因此,如果沒有貨幣(即交換媒介),市場經濟就不可能出現。那些主張逐步取消現金的評論家們在不知不覺中主張摧毀市場經濟,讓人類走向黑暗時代。
有人認為取消現金將消除逃稅和犯罪,這個論點顯然值得懷疑。逃稅的誘因就是建立在大政府基礎上的高稅收。如果這個誘因被消除,逃稅現象就會大大減少。在經濟危機期間,人們紛紛跑到銀行取錢的事實表明,他們很可能已經對國家以部分準備金為基礎的銀行系統失去了信心,從而希望取回自己的錢。
結語
無論現代經濟的技術發展水準如何,貨幣都是我們交換商品和服務的工具。因此,任何旨在淘汰現金的政策都有可能破壞市場經濟。(部分小標為編輯所加,信宇編譯,全文完)
——作者肖斯塔克是米塞斯研究所通訊學者,也是諮詢公司「應用奧地利學派經濟學」(Applied
Austrian School Economics)的創立者。原文「The War on Cash Could Destroy the
Economy」轉自米塞斯研究所(Mises
Institute)網站Mises.org,並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原文「The War on Cash Could Destroy the Economy」轉自米塞斯研究所(Mises Institute)網站Mises.org,並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