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已現結構性財政赤字

有分析認為,縱觀香港的財政,已經出現結構性財赤。圖為香港一景。(記者宋碧龍/攝影)
有分析認為,縱觀香港的財政,已經出現結構性財赤。圖為香港一景。(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葉婷、林怡/香港報導】

香港新一份財政預算2月28日公布。在連續5年香港財政赤字情況下,有分析認為,縱觀香港的財政,已經出現結構性財赤。另外,香港在對接中共「十四五」規劃過程中,正在加速與中國大陸融合,使香港逐步演變為一個完全依賴中共的略帶附加值的大陸城市。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11日聲稱,預算案諮詢期內,絕大部分意見反映,政府不需要如以往般推出大幅紓緩措施,主要因為香港經濟處於正增長,同時要顧及政府財政承擔能力。

翻查2023年公布的《財政預算案》,陳茂波預計2024/2025年政府在計算發行及償還債券款項的綜合盈餘後,會錄得近96億港元盈餘,其後每年可錄的盈餘都會增加。但在去年底就《財政預算案》開始向公眾進行諮詢前夕,陳茂波突然改口稱,預計2023/2024年度財政赤字大約為1,000億港元,高於2023年《財政預算案》預計的544億港元。

陳茂波的解釋是,過去幾年香港政府開支大增,由2017/2018年度的47,00多億港元增至2022/2023年度的6,600多億港元,開支增幅達四成,遠超同期政府收入增幅。

財政赤字將破千億港元

根據香港四大會計師行之一的德勤(Deloitte)預測,特區政府本財政年度將錄得高達1,172億港元財政赤字,德勤建議採取多項寬減措施紓緩經濟壓力。

德勤在2月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預計,2023/2024年度赤字為1,172億港元,政府財政儲備降至7,176億港元。

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及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分別估計,香港財政赤字將達到1,220億港元和1,480億港元,高出政府2023年預算案預測的544億港元近兩倍多。

時事評論員潘東凱對《大紀元》表示,香港財政「入不敷支」情況將會繼續惡化,政府基建及各種欠缺效率、回報低的投資不受限制地在增加,但稅收因為經濟萎縮而繼續下調。

地皮流標創歷史新高 影響財政收入

陳茂波2023年發表預算案時表示,2022/2023年度政府收入的修訂預算為6,038億港元,較原來的預算低15.7%(1,121億港元),他稱「主因是地價和印花稅的收入均較預期少」。地價收入為711億元,較原來預算大減489億元;印花稅收入為670億元,較原來預算低460億元。

長期以來,港府賣地所得的收入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部分。以往每年能帶來超過千億港元的進帳,但2023年全年在發展商入標投地較低、競投出價相當保守情況下,政府賣地未如理想。

香港發展局1月公布2023/2024財政年度第四季(2024年1月至3月)賣地計劃,政府將不會推出住宅官地,這是政府按季主動推地以來首次作出此項決定。

根據高力香港去年11月發布的統計數據,2023年1月至11月,港府與一鐵一局(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及市建局)總共推出9個項目,只售出3幅住宅地,成交價逾132億港元,與政府去年2月預計全年賣地收入可達850億元的目標相差6倍多。

其餘全部流標的6個項目中,表現最差的為港鐵(00066.HK)旗下的東涌東站第一期物業發展項目,更是出現罕見的「零入場」情況,該項目即日流標,成為港鐵公司過去10年反應最差的招標項目。

高力香港指,這一年是香港土地供應史上出現流標宗數最多的一年。另外,仲量聯行表示地價也顯著回落。

根據統計,流標地塊的估值下限介乎8億至87億港元不等,若以每塊地皮的估值下限計算,流標土地總金額高達約210億港元。

「發債為手段 管理現金流」模式受抨擊

陳茂波在2023/2024年度預算案的介紹中曾提出,香港應善用發債的空間,提出未來至少5個年度每年發債650億港元(83億美元)。他去年2月25日在港台一個節目中表示:「發債可作為手段,管理現金流。」

陳茂波還提出,成立全新的「基礎建設債券計劃」,連同現有的綠色債券集資,其中基建債可用作融資鐵路及土地拓展,目標銷售對象以香港市民為主,目的是讓市民對香港有「參與感」「獲得感」。

陳茂波當時表示,發債能使香港政府庫房帳面上2024/2025年度出現盈餘,但會讓香港政府未償還債務升至占本地生產總值(GDP)9.5%。

但陳茂波認為,政府的未償還債項持續處於低水平,遠低於大部分其它先進經濟體。陳茂波的言論受到外界抨擊,認為不符合香港《基本法》的原則。

但是隨著陳茂波在去年12月改口稱,預計2023/2024年度財政赤字大約為1,000億港元,高於2023原先預計的544億港元,令港府在2024/2025年度開始達致財政盈餘的希望幻滅。

根據《基本法》第107條的規定,特區政府應「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資深財經媒體人顏寶鋼認為,當局的做法是將一些香港未來的「大白象」工程,包括造價提升至6,000億港元的明日大嶼及北部都會區,「將市民綁上一部不歸路的烈火戰車,分分鐘結果是會『倒錢落海』」。

顏寶鋼指出,更加嚴重的問題在於「香港將會變成一個負債城市」。

庫房連續5年見紅 財赤已成結構性問題

受惠於賣地和印花稅收入增加,2017/2018財政年度盈餘達到1,380億港元,財政儲備累積至10,920億港元;2018/2019財年,仍獲得盈餘587億港元,財政儲備達11,700億港元,創歷史新高。但自2019年起,香港再次出現財政赤字,迄今為止已連續五年「見紅」。

過去3個財政年度合供錄得4,400億港元赤字(發債前數字),財政儲備也從2019/2020年度11,784億港元的高位逐步下滑,根據庫務署1月公布,政府財政儲備在2023年12月減至6,925億港元。

顏寶鋼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相信目前香港已經是一個結構性財赤,市民亦都很難期望再有「派糖」(一次性津貼和減稅等紓困措施)的措施。他估計,港府在稅務徵收方面,或有可能啟動一些程序,「譬如開徵銷售稅或者其它稅項」。

加速融合 香港被釘在中國這條船上

繼2020年《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當局正在加緊推進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期間外資企業大量撤離。根據政府統計處去年12月2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只有1,336間外資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較去年減少75間,跌幅超過5%,較2019年高峰期的1,541間,跌幅達13.3%,是自2012年以來數目最少的一年。

不過,據統計,2023年香港仍吸引了不少「龍頭企業」來香港落戶,但這些龍頭企業中八成來自中國大陸,而且大部分在香港僅設立研發中心或區域業務總部。

顏寶鋼表示,其實香港也在選擇,「這種選擇當局都在做,完全靠攏大灣區和大陸經濟融合。」

香港與大灣區這兩個區域的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前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綱要》)推出五年之際表示,大灣區區內基建「硬聯通」已經基本做好,下一步要集中做好「軟聯通」。

梁振英稱,「促進香港和廣東省城市更好融合,包括儘快實施『粵車南下』和方便在港外籍居民北上的措施。」梁還提出,向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的外籍人士發通行證,促進外籍人士「進出大灣區內地城市」。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也表示,自《綱要》推出以來,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力對接中共「十四五」規劃。

《大紀元》資深主筆石山表示,目前香港本地自身的經濟增長點已基本失去,而從中國大陸進入的一些高科技公司,並不會將研發及製造轉移到香港,他們只會把公司總部設在香港,目的是為了融資。香港目前面臨的是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

「所以就完全依靠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然後變成一個略微增加一點附加值的大陸城市,這就是香港的未來。」

責任編輯:連書華#

延伸閱讀
最強大護照排名 臺灣遠超大陸
2023年12月19日 | 4個月前
9年下降55.9% 陸初婚人數急跌
2023年11月21日 | 5個月前
(障礙/太多) 外國人赴中意願低落
2023年08月18日 | 8個月前
中共查貿易壁壘 分析:啟動介選
2023年04月13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