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拍板:AZ/mRNA可混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5日表示,經過專家討論後,初步針對第1至3類第1劑接種AZ疫苗者,間隔8週以上,第二劑可混打mRNA疫苗,另高端疫苗也正式納入公費疫苗接種。陳時中補充,「混打」不是即日起實施,而是專家最終共識認為混打是可行的,但指揮中心實施方向,仍需根據各種可能性進行規劃。
陳時中表示,高端疫苗的緊急授權(EUA)通過後,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同意列入國內公費接種作業計畫,將會立刻與高端公司確認供貨計畫、相關契約要求,並確認供貨時程,但因這項計畫剛剛才出爐一小時,接下來會先進行盤點,規劃如何施打。
陳時中表示,「混打」不是即日起實施,而是專家討論最終共識認為「混打」是可行的,當中也考量實際情況,就是未來預計初步開放已接種首劑AZ疫苗的第1到3類對象,間隔8週後以莫德納疫苗作為第2劑,其餘對象則暫定間隔10到12週後才能混打第2劑。
實施日期還沒決定 ,仍待進行疫苗盤點,因混打對計算疫苗數量等考驗,及原本的疫苗登記平臺並未做相關規劃,這部分仍需規劃。
對於日前強調「混打」仍要有明確科學證據,而今專家同意「混打」的原因為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這部分,則是對世界的文獻、報告做廣泛蒐集及討論,專家經整體考量後,做出這樣的建議。
不反對混打 陳椒華:請ACIP公布通過理由
對此,時代力量黨主席陳椒華則是表示,自己不反對混打,但請衛福部能公布ACIP通過理由,也應向國人提出相關國際研究報告及本土研究報告依據,並公布ACIP專家委員名單以示負責,以避免在資訊不足狀況下,使國人成為高端疫苗的白老鼠。
專家建議「混打」 陳時中:會上辯論三方向
另針對國內進行「AZ+莫德納」疫苗混打的試驗情形,及會上專家辯論的方向為何?陳時中說,目前國內試驗還在進行,將會持續觀察,這種人體研究都會對其安全性等,不斷進行監測,從國外資料方面,專家辯論大概也不外乎三個方向,第一是國際相關資料並不是一面倒的認同,雖然已經有形成國際共識,但大家並沒有認為這樣完全很好。
陳時中也提到,另一方面是,很多國外資料,會因人種不同而有差異,所以有本土資料會比較好,但的確從國際資料看來,在安全性跟效果上,是有一定程度的研究結果,所以專家才做出共識能夠「混打」。
歐盟建議青少年能打莫德納 陳時中:可能性大增
對於歐盟藥品管理局建議12至17歲青少年可打莫德納疫苗,若歐盟執委會批准,臺灣是否也會考慮讓青少年打莫德納疫苗?陳時中表示,若有國際資料或國際認可,當然就會讓青少年打莫德納疫苗的可能性大增,根據國內接種情形,仍待國內專家檢視後給予好意見,若世界各國或大組織都不允許這樣施打,這時候就會考慮比較深。
指揮中心將回收快到期疫苗? 陳時中:此為備用計畫
近期有地方政府表示,莫德納疫苗竟有高達7萬多劑即將到期,指揮中心日前表示考慮要回收將到期的疫苗。陳時中表示,回收的做法為備案,剩餘疫苗放到過期「不被允許」,也就要有完整規劃。
陳時中表示,但經過指揮中心與地方政府在三確認後,地方政府說這些疫苗都在計畫內,會積極跟催計畫施打對象,並保證疫苗會在效期內用完,指揮中心在地方政府能將疫苗打完的情況下,就不需啟用備用計畫。
另外,陳時中也提到,指揮中心每天都會與地方政府維持聯繫,若出現疫苗需要中央消化、使用,以免疫苗過期情形,屆時指揮中心會啟動備用計畫。
本土增12例 陳時中:不明感染源相對少的一次
25日國內無新增確診個案死亡案例,並新增13例中共病毒(武漢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境外移入、12例本土,其中僅1例關聯不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是近來關聯不明相對少的一次,換句話說,目前來講整體疫情仍在可控制情況下,但國際疫情仍嚴峻,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新增的12例本土病例中,有5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分別為6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7月23日至7月24日。個案分布以臺北市7例為最多,其次為新北市5例;其中10例為已知感染源、1例關聯不明、1例疫調中,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
旅宿業群聚未通報 陳時中:最重廢止營業執照
另外,近期確診者在汽車旅館、旅館有群聚足跡。陳時中表示,也許旅宿、汽車旅館業者相關警覺性不夠,提醒若有相關違規的行為,旅宿業者需進行通報,有通報就沒有罰則,若沒通報,就會依「發展觀光條例」第53條,旅宿業者有損國家利益危害善良風俗行為者的規定,裁處新臺幣3萬至15萬元,情節重大者,不排除停業或廢止其營業執照登記證。
他說,這是希望能減少相關違規行為,希望旅宿業者能夠一起配合,讓相關群聚風險減到最低。
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23日累計公布14,336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2,555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7.6%。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