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揚:鼓勵稻穀產業轉型 保障農民生存權益
108年我國稻米外銷量創下近年來新高,立法委員吳志揚認為,農委會除積極推廣我國稻米外銷外,更應輔導稻農提升稻米品質,使我國稻米在世界市場占一席之地,但同時也應保障一般農民的生存權益。
我國稻米每噸生產成本超過1,000美元,美國則是800美元,越南更僅約500美元,這使我國稻米在國際競爭上居於劣勢,雖然我國稻米外銷產量逐年上升,但實際收益卻是不增反減。
吳志揚說,農委會資料,我國「稻米、穀類」106年外銷量為18,244公噸;107年上升為57,369公噸;108年更提高到77,039公噸,除了「數量」之外,「價格」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我國稻米106年每噸平均僅以873美元賣出;107年更降到561美元,108年則是維持在567美元的低點,顯示政府不僅賠本賣稻,且狀況仍未改善。
吳志揚表示,不是我們外銷多少出去,能夠實際獲益多少才是重點!雖然自然環境的限制使得我國稻穀生產成本偏高,但仍可以透過智慧化、精緻化的方式,將我國稻米打造為稻穀產業的「精品」,以獲得高階消費市場的青睞。
吳志揚說,在輔導稻農轉型的同時,政府也應照顧一般稻農的生活,例如可以透過調高公糧稻穀收購價格的方式,畢竟不是每位稻農都有辦法讓其產品直接提升到能與外國稻米競爭的品質。在現今物價飛漲的狀況下,稻農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民國100年每小時的基本工資是98元,現今都提高到158元了,稻穀收購價格9年來卻仍原封不動,一般稻農在農藥、肥料、整地等成本持續上升的壓力下,將逐漸失去維持基本生活的能力。農委會應以雙管齊下的方式一邊輔導、一邊照顧,如此才能在調整我國稻米產業結構的同時,又兼顧到農民的生計。
吳志揚呼籲農委會,提高公糧稻穀收購價格並不是要讓農民透過繳公糧的方式賺大錢,而是要維持他們的基本生活水準。農委會應參考這幾年的生產成本波動狀況適幅調整公糧稻穀收購價格,並積極提高稻米外銷的價格,而不是一昧的追求外銷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