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外交的智慧

春秋時代各國位置圖。(玖巧仔/維基百科)
春秋時代各國位置圖。(玖巧仔/維基百科)

文/徐牧仁

【杖莫如信】

釋義:杖,依憑。杖莫如信指可依憑的莫過於守信。

出處:《左傳.襄公八年》:「舍之聞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

「杖莫如信」這個成語出自西元前565年、春秋時代中期的一段故事。當時,晉國在少主晉悼公的統治下,改變了六卿擅權的局面,將內政推行得井井有條,在短短的8年之中,九合諸侯,重新將晉國霸業推至巔峰。於是,與南方的楚共王對峙,成為晉楚兩強相爭的局面。

這年,鄭國出兵攻打蔡國,俘虜了蔡國的司馬公子燮(西元前565年)。當時鄭國的人都很高興,只有年少的子產不隨聲附和,子產說:「小國沒有文德卻有武功,沒有比這更大的禍患了。萬一楚國為了蔡國前來討伐,我們能不順從他們嗎?順從了楚國,晉國的軍隊就一定會前來攻打。晉楚兩強交逼之下,鄭國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寧了。」

《三才圖會》子產像。(維基百科)《三才圖會》子產像。(維基百科)

這時,子產的父親公子發憤怒地說:「你知道什麼?國家出兵的重大命令,是由執政的正卿在處理,小孩子說這些話,是會被殺頭的。」

果然到了冬天,楚國的軍隊就來攻打鄭國。鄭國的大夫們,分成了親晉與親楚的兩派,有的人認為,應該先與楚國求和,以保護國內的人民,日後再跟晉國說明原由,請求原諒。

當時,鄭國執政之一的大夫,子展說:「小國服事大國的原則,就是誠信。小國不守信,馬上會有兵禍之憂,到時亡國之日就指日可待了。我們與晉國有過五次的會盟,如今背棄了晉國,未來晉國攻打時,即使楚國出兵,怎麼能抵擋住呢?楚國與我們交好是沒有結果的,目的只是希望侵吞鄭國而已呀!」

子展說:「我曾經聽過,能夠倚仗的莫過於『信』,嚴密防守等待楚軍疲乏,並等著晉軍的到來,不也是渡過危難的方式嗎?」

然而子展的意見,最終沒被掌握鄭國政權的公子騑(西元前563年前)採納。果然,鄭國接連幾年的外交政策,都徘徊在晉楚之間,卻遭遇了連年的兵禍。

把時間的輪盤轉到了今天,誠實仍是兩國建交時最重要的基礎,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才能夠互惠共榮,而這點在2,500多年前,古人們就已有深切體會了。◇

 

延伸閱讀
【成語典故】退避三舍
2019年04月15日 | 5年前
台三度被WHA拒 AIT:造成危險漏洞
2019年05月07日 | 5年前
不畏中共施壓 友邦挺台參與WHA
2019年04月03日 | 5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