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北京打「德國牌」效用幾何?(上)
在中美貿易協議因北京高層不願進行結構性改革而前景堪憂、香港市民持續抗議「送中」條例的背景下,北京迎來了歐洲製造強國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到訪。從官方的高調看,北京似乎要通過打「德國牌」來抗衡美國,分化美國在歐洲的盟友。
一方面,北京對於梅克爾在與李克強會晤時提及、要尊重香港的「一國兩制」問題,並未如以往那樣大肆抨擊,稱其是「內政」,他國政府無權干涉等,而是有意淡化,姑且聽之。
另一方面,北京卻刻意突出中德間的經貿合作,除了向世界展示了雙方的大訂單,還展示了其開出的優厚條件,並且通過與德國的合作方式,不點名地批評美國。比如根據中共官媒,9月6日習近平在與梅克爾會晤時對外傳遞了兩層意思:
一、批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嚴重威脅世界和平穩定」,稱「中德作為兩個負責任大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加強戰略溝通、協調和合作」,「雙方要堅持相互尊重、對話協商,尊重彼此發展道路,照顧各自核心利益,做平等對話、互利合作、交流互鑒的戰略夥伴。要「捍衛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在氣候變化、對非合作等方面加強合作」。
言辭間明顯是在暗批美國川普政府對世界和平穩定構成威脅,中美雙方沒有「尊重彼此發展道路,照顧各自核心利益」。
二、北京許諾將給德國更大的蛋糕。具體體現在此次梅克爾訪問中國「達成不少經貿合作」;北京希望與德國加強「在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智慧製造、人工智慧、數位化和5G等新興領域加強合作」;北京正「加快開放金融和服務業,歡迎德方投資」;北京歡迎「歡迎德國企業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
可以肯定地的一點是,德國要想拿到中共許諾的大蛋糕,就要在第一點上,即認同中共視美國威脅世界,尊重中共發展道路,並在一些國際行動中與美國保持距離上,符合中共的要求。
梅克爾及其代表團無疑明白這兩層關係,因此在表態時也基本是外交辭令,比如「中國是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兩國合作正沿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德國很高興能夠分享中國擴大開放政策成果,願繼續加大對中國投資,拓展合作領域,促進人文交流」,「德方願為歐中關係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等。對於北京拋出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嚴重威脅世界和平穩定」的說辭,梅克爾並未肯定,而是技巧性地回應「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也給德國帶來不利影響」,至於究竟誰威脅到了世界和平穩定,梅克爾避而不談。
雖然避而不談,但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世界現在都知道,真正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正是頗具野心,正在滲透西方,透過華為、一帶一路、孔子學院等控制世界的中共。只是考慮到經濟上的關聯,梅克爾無法表現出更為強硬的態度。
資料顯示,2016年、2017年,中國連續超過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已成為德國企業的重要市場。2017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681億美元,是1978年的100倍。中德雙邊貿易額占中歐貿易總額的近三成,是中國與英國、法國、義大利三國貿易額的總和。據統計,300萬家德國企業銷售總額的7%、30家德國DAX指數企業銷售總額的15%均來自中國市場。迄今為止,5千多家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累計超過8千項計畫,超過2千多家中國企業在德投資經營。
換言之,德國經濟對中國的某種依賴,讓中共可以試圖打「德國牌」來分化美歐,分化歐盟,為自己在中美貿易戰的重壓下尋找突破口。問題是,中共的「德國牌」打出來後的效用幾何?
先看看德國媒體對梅克爾訪問中國的評論。
《曼海姆晨報》認為,中國(中共)既沒有遵守維護香港自治的承諾,也沒有兌現向德國真正開放本國市場的承諾,柏林必須就這兩點向北京提出批評。
《法蘭克福匯報》指出,梅克爾切不可高估自己的作用,香港特區政府撤回爭議法案,不過是因為中國(中共)政府想在10月1日之前緩和一下局勢而已,在這之後再下重手並非不可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