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會議不提六個「穩」是何原因?
中共官媒新華社報導稱,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貨幣政策、房市、股市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和部署。與去年12月和今年2月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就經濟方面的表述對照,本次會議的表述有幾點不同:
一、對於經濟形勢的總結,本次會議稱「一季度經濟好於預期」,而這樣的表述並不見於其他兩次會議。
二、對於經濟發展中的困難,本次會議稱「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而其他兩次會議均未提及。
三、對於經濟工作目標,沒有再提六個「穩」,而是稱「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要通過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的新進展鞏固經濟社會穩定」;而在過去兩次會議中,均提到要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六個「穩」,並要通過「提振市場信心,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四、對於經濟改革,稱要「注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穩需求,堅持結構性去槓桿」。
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是否好過預期,單看官方統計數據未必可靠。據香港《南華早報》近日的報導稱,儘管中國政府祭出減稅降費措施,使得第一季度經濟成長率達6.4%,優於市場預期的6.3%,但就業市場卻出現6年來最差狀況,經濟反彈似乎是假象。
報導指,一般來說,每年的一季度中國的求職人數會增加。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的中國就業研究中心(CIER)引用中國求才網站「全國招聘網」的數據,第一季求職人口較去年同期激增31%,增至2011年以來最高,但企業的人力需求卻下跌7.6%;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第一季企業開出的職缺下跌11%,求供倍數(新登記求才人數/新登記求職人數)降至1.68,為2014年以來最低。減少需求的不僅僅是傳統的民營、國營企業,還包括曾經被人羨慕的新興網路企業,而這背後折射的正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對此,中共當局也再次承認「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經濟放緩、經濟下行?除了中國自身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外,最為直接的原因就是中美貿易戰、美國對華戰略的改變以及西方世界在貿易問題上態度的轉變,這也是為什麼最新的政治局會議坦言「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
外部經濟環境的壓力首先來自美國。美國在中美貿易問題上態度強硬,批評北京迄今不遵守入世承諾,不開放市場,強迫技術轉讓,對國企實施補貼等。一度叫喊著讓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北京當局,在關稅的壓力下,不得不坐下來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並在日前首度承認美方在知識產權竊取和強迫技術轉讓等方面的指責存在。顯然,北京迫切希望達成一個貿易協議,這是因為持續存在的關稅威脅,已經使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導致中國大批企業關門,失業率激增,而其引發的社會問題、民生問題無以計數,中共即便竭力掩蓋也難掩蓋太久。
更要中共命的是,美國不僅在貿易上給北京祭出「緊箍咒」,而且基於戰略上的調整,已然將中共視為頭號敵手,因此其制裁古巴、制裁委內瑞拉、制裁伊朗,也間接地打擊了中共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往來。
其次,中共外部經濟環境的壓力來自歐盟。原本想聯手歐洲對付美國的北京,現在不得不面對日趨強硬,並提出與美國同樣要求的歐盟。不想與歐盟交惡的北京當局不得不有所妥協,如不久前李克強訪歐時,就在聯合聲明中就產業補貼和強迫技術轉讓問題的措辭上讓步。
第三個壓力則來自世貿組織。來自彭博社的最新消息顯示,世貿組織就中國投訴歐盟案已經做出對中國產生重大打擊的裁決:中國2016年
12月11日不可以「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中國的投訴以自己失敗而告終。無疑,世貿組織的這一裁決是歐美的重大勝利,這一裁決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更多的根據具體情況對低於成本或「傾銷」的中國產品徵收關稅的空間。
外有巨大壓力,內有火山隨時爆發,一心想保持大局穩定的中共當局卻蹊蹺地不再提喊了很長時間的六個「穩」。原因或許是:在現有的經濟形勢下,根本就無法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反而是就業越來越難,資金外逃越來越嚴重,出口、投資額也急劇下降,而剛剛上揚的股市讓不少權貴套現後轉移出境大量資金,這樣的現況說明經濟是何等糟糕,自然也就談不上對未來的信心了。而這折射的只能是北京當局缺乏底氣和信心,且束手無策,其開出的「堅持結構性去槓桿」帶給市場的也惟有恐慌。
去年大陸金融學者賀江兵曾發文,指中國的「明斯基時刻」已經到來。他列舉了中國經濟的三大定時炸彈:一是中國內債居高不下;二是中國房市泡沫正在破裂;三是人民幣本幣也存在大量泡沫。人民幣超發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在中美貿易戰下,這些問題在加劇。毋庸置疑的是,北京當局若繼續拒絕進行結構性改革,其死相將非常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