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魯爾博物館長來嘉分享文資保存經驗

德國魯爾博物館館長(右3)一行南下嘉義參訪獄政博物館,在參觀完獄政博物館後,在收容人作品蓮花池裡的人造塔旁與市長涂醒哲等人合照。(記者李擷瓔/攝影)
德國魯爾博物館館長(右3)一行南下嘉義參訪獄政博物館,在參觀完獄政博物館後,在收容人作品蓮花池裡的人造塔旁與市長涂醒哲等人合照。(記者李擷瓔/攝影)

【記者李擷瓔/嘉義報導】

有朋自遠方來,德國魯爾博物館館長Ulrich Borsdorf,24日受邀參訪嘉義市獄政博物館及嘉義文創產業創意園區,下午更於嘉義市立博物館專題分享「城市記憶--從魯爾的經驗看城市認同」,並與市長涂醒哲、立法委員李俊俋、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曾旭正、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法務部常務次長張斗輝及邱上嘉教授、陳正哲教授等專家學者,還有現場市民座談交流。

德國魯爾博物館館長(左)參觀館內的日據時代的郵筒。德國魯爾博物館館長(左)參觀館內的日據時代的郵筒。(記者李擷瓔/攝影)
獄政博物館內收藏收容人多件手作大型花燈,(如圖)是6名收容人合力製作的<豐收>花燈,以牛及老農相互依存的辛勞為主題,輔以水禽、田螺、螃蟹的悠閒,融合結實纍纍的絲瓜、稻米重現早期農村豐收的景緻。獄政博物館內收藏收容人多件手作大型花燈,(如圖)是6名收容人合力製作的<豐收>花燈,以牛及老農相互依存的辛勞為主題,輔以水禽、田螺、螃蟹的悠閒,融合結實纍纍的絲瓜、稻米重現早期農村豐收的景緻。(記者李擷瓔/攝影)

德國魯爾區改造令人驚艷,他是世界知名的工業區轉型典範。魯爾區盛產煤礦、曾為歐洲最大工業區,在產業轉型後,繁華不再。破敗荒廢的工業區,透過「國際建築博覽會」,以建築展的形式進行區域的改變,蛻變為生態景觀公園,再以文化為重整的催化劑,保存工業遺址,以古蹟標準為原則加以整修,部分遺址甚至轉型成博物館、美術館或是展覽中心等藝文空間,為舊空間注入新生命。

德國魯爾博物館館長一行第二站參觀舊酒廠,廠內收藏好幾塊大正製酒株式會社的登錄商標。德國魯爾博物館館長一行第二站參觀舊酒廠,廠內收藏好幾塊大正製酒株式會社的登錄商標。(記者李擷瓔/攝影)

前身為洗煤場的魯爾博物館,可說是魯爾地區的微型縮影,它透過新的文化活動,帶動地方新氣象,讓魯爾區在2010年成為歐洲文化之都。涂醒哲致詞歡迎魯爾博物館館長來嘉分享,德國魯爾區改造令人驚艷,各縣市都爭相邀請,嘉義市是全台灣唯一一個非直轄市、卻成功邀請Borsdorf館長的縣市,中央部會代表也受邀參與座談,Borsdorf館長更參觀在地古蹟,據其豐富經驗,發表看法、提供建議,相當難得。

德國魯爾博物館館長一行南下嘉義參訪嘉義舊酒廠,聽取廠內人員解說製酒程序。德國魯爾博物館館長一行南下嘉義參訪嘉義舊酒廠,聽取廠內人員解說製酒程序。(記者李擷瓔/攝影)
德國魯爾博物館館長(右)一行南下嘉義參訪嘉義舊酒廠,在包裝機及酒瓶輸送帶前休息時,與翻譯人員吳教授討論問題。德國魯爾博物館館長(右)一行南下嘉義參訪嘉義舊酒廠,在包裝機及酒瓶輸送帶前休息時,與翻譯人員吳教授討論問題。(記者李擷瓔/攝影)

涂醒哲指出,保存、活用文化資產,盼借鏡德國魯爾區成功案例,做為日後都市計畫、文化政策的參考,也期待中央政府將更多資源投注嘉義市,將嘉義舊酒廠、嘉義舊監及豐富林業木業歷史遺跡,轉化為文化資產,提供觀光量能。

市府指出,嘉義市過去曾是東洋最大的製材廠,期待嘉義市能在各時期遺留的文化資產基底上,建構出歷史光榮,再造下一個「木材之都」的榮景。◇

延伸閱讀
前瞻基建 嘉市獲中央核定12案
2017年10月24日 | 7年前
嘉市「千屋計劃」理念獲中央認同
2017年10月23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