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文在寅青瓦台之路的民意基礎(下)
選舉結果塵埃落定,再討論上述問題已無意義,值得討論的是:北韓一再挑釁韓國安全,中國因薩德懲罰韓國,按道理,韓國處於直接與北韓對峙的前沿,韓國人的危機感應該最強烈,但韓國選民為何還是選擇了一個對北韓和中國態度比較溫和甚至親善的領導人?
應該說,文在寅在競選中鼓吹的國內社會經濟政策與「陽光政策」3.0版起了作用(金大中的陽光政策是1.0版、盧武鉉的是2.0版)。韓國當年曾經有過一段經濟起飛時期,成功進入亞洲四小龍行列,那段國富民足的日子已化為韓國人民心中永恆的記憶,認為那應該是韓國經濟社會常態。但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發展,韓國經濟發展遲緩,青年人失業嚴重,韓國人民生活水平整體下降,所以,當文在寅提出用納稅人的錢創造80萬公務員就業機會時,社會反響很熱烈。
文在寅的「陽光政策」也同樣深受歡迎。金大中、盧武鉉相繼推行的「陽光政策」,說穿了就是對北韓採取「磕頭政策」,花錢買平安,與二戰時期英國首相張伯倫對納粹奉行的「綏靖政策」本質相同。由於國際社會尤其是韓國放縱北韓任意發展核武器,釀成了今天朝鮮半島的核武器危機。對這一點,今天韓國人普遍不願意承認。文在寅雖然承認歷屆左派政府的嚴重失敗,但卻堅持要實行對北韓的「陽光政策」。這正好符合韓國人普遍存在的畏戰求和心態。這點,我在《朝核威脅背後的四國演義》一文中已經談過,不再贅述。
韓國態度是解決朝核危機的關鍵,文在寅當選,將使朝核危機上中美兩國形成的短暫共識發生變化。但以北韓金正恩的行事方式,文在寅就算將「陽光政策」從盧武鉉的2.0版提升為3.0版,也未必有用。在北京召開一帶一路峰會期間,北北韓再發射一枚導彈,被一些國際媒體譏嘲為「金正恩送給文在寅的見面禮」。
民意與政治的關係,將宋代王安石《詠春風詩》改上幾字,以花喻總統之位就很貼切:「民意有時好,民意有時惡。不得民意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民意基本以考慮當前利益為主(說難聽點就是短視),但因為是集體表達,因此不能對民意追責。比如德國人現在抱怨安全不再時,很少想到默克爾難民政策的民意基礎由自身的支持鑄就。2017年法國馬克龍與韓國文在寅當選本國總統,本國政治持續左轉,不少人已經預見到兩國面臨的一些問題會更嚴重,但今後兩國選民也肯定不會自我問責,文在寅的運氣是否比歷代青瓦台主人好一點,也實在難說(全文完,本文轉載自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