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遷大貓熊」背後的利益考量
這兩天,中國的輿論界掀起了一場針對「大貓熊研究繁育基地該不該外遷」之爭。乍聽到「大貓熊研究繁育基地」,相信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在模糊的印象中,人們或許會想起,大貓熊一般聚集在四川;具體的也能說出「成都」、「雅安」等地名。事實上,人們所知道的位於四川的「大貓熊研究繁育基地」,大部分所指的是「大貓熊棲息地」,也可理解為是大貓熊繁衍生息的「原產地」。
對此,百度百科給出了更為詳盡的解釋,即「『四川大貓熊棲息地』由世界第一隻大貓熊發現地——寶興縣和四川省境內的臥龍自然保護區等7處自然保護區以及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等9處風景名勝區組成,涵蓋成都、雅安、阿壩和甘孜這4市(州)的12個縣;這裡保存的野生大貓熊占全世界的30%以上,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貓熊棲息地」。由於該地區的自然環境與第三紀的熱帶雨林相似,因此,2006年7月12日被評為了「世界自然遺產」。
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以及貓熊在此聚居的狀態,都足以表明「四川大貓熊棲息地」是最適合大貓熊生活、繁衍的唯一、首選之地。若說要將這種經年歷久、天然形成的環境外遷,想必不少人都會跳出來反對,說嚴重點兒,「這不是在搞人為破壞嗎」?但就是這種在大多數人看來極為不靠譜的想法,國家林業局的領導們卻要力排眾議、一意孤行。
2016年,國家林業局與上海地方政府共同打造的「中國大貓熊保護研究中心」就是將這種想法付諸實踐的結果。也就是說,所謂的「基地外遷」其實就是在其他地方憑空建造一個能讓大貓熊繁衍生息的新環境,然後將「原產地」的大貓熊遷出。一個是自然天成、並在此處發現了第一隻大貓熊的原生態棲息地,一個是為了供人觀賞、對公眾開展教育,並對大貓熊進行科研的人造園區,到底哪一個更適合大貓熊的生長,答案其實是不言而喻的。
更為不幸的是,為官方的一意孤行付出慘痛代價的,恰恰是生活在這種人造園區中的好幾隻無辜、鮮活的生命。就在幾天前,中國大貓熊保護研究中心發布公告稱,「在上海野生動物園進行人工飼養的大貓熊『幗幗』和『花生』母女,先後因病救治無效死亡」。此外還有網友報料,上海野生動物園此前也養死了多隻大貓熊,「分別為1998年8月18日出生的『國慶』、『雲匯』以及『幗幗』的兒子『安安』,均採取隱瞞不報的方式」。
儘管好端端的大貓熊就這樣活活被養死了,但領導們似乎並沒有反省之意,仍理直氣壯的宣稱,「為了更好地宣傳中國大貓熊保護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決定依託中國大貓熊保護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再建三個大貓熊保護基地。頗為諷刺是,該研究中心還在其官方微博中特別強調,「飼養和繁殖了很多大貓熊的成都,其緯度與上海非常接近,氣候也有相似之處」;「大貓熊的食物——竹子在成都地區和上海地區的資源都非常豐富」。也就是說,領導們認為,上海與四川一樣,也很適合大貓熊繁衍生息。由此,我們不禁要問,既然環境類似、條件具備,都能把大貓熊活活養死,那麼上海之外的經濟發達地區是否又能比得過上海呢?
這種關乎生命的決定,官方竟是如此的「想一出是一出」。其實,從「大貓熊保護研究中心」被安放在野生動物園之內,以及將該中心作為「大貓熊觀賞展區」的決定中,我們顯然能發現,無論是外遷基地,還是外遷大貓熊,其根本目地無外乎「謀利」二字。
事實上,中共官方政府將「國寶」大貓熊當作牟利工具的冷血行為並非始於此時。長久以來,中共的「貓熊外交」策略就一直飽受國際社會的詬病。有媒體報導,「憨態可掬的大貓熊不斷的被中共懷著政治和經濟目地,贈送或者租借給世界上的一些國家」。有資料顯示,「在1982年前,純以政治性贈送的模式」,但「上個世紀80年代初,由於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擔憂和反對,中共不再把大貓熊稱為禮物,而是改為租借形式,通常租期10年」;此外,「大貓熊的租借費用不等,歐美國家為每對貓熊一年100萬美元,而在泰國,租借費用僅為27萬美元」。
不難想像,在中國國內都會對陌生環境有不良反應的大貓熊,如果去了其他國家,是否又能很好的適應?儘管是動物,那也是會對外界有所感觸的鮮活生命,然而在中共官方的眼裡,卻似乎不必有所顧忌。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鮮活的生命,在其看來,只要能從中獲得政治以及經濟上的利益,都可以拿來當作工具、加以利用。而一旦失去了利用價值,無論是死是活,都不會令其動容、憐惜。在這種殘忍與冷酷的對待之下,「國寶」大貓熊或有一天會在中國絕跡,也是未為可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