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創作中的頂峰《悲慘世界》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網路圖片)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網路圖片)

文/江宇應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是維克多•雨果小說創作中的頂峰,氣勢磅薄浩大,代表法國文學浪漫主義發展到和現實主義結合,並且達到兩個文學潮流最高峰的一篇著作,堪稱世界文壇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經典。1831年雨果發表《巴黎聖母院》,而《悲慘世界》是雨果從1828年開始構思的,直至1861年才寫完全書,從構思到完成,耗時30多年。

《悲慘世界》可以說是世界文壇上氣勢最宏大,內容最複雜豐富,主題眾多的一篇巨著。它反映的是十九世 紀初期,從1793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延伸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法國巴黎的巨大社會變化,包羅了社會每個階層的林林總總。從 很大程度上,它又是一本社會性的小說。《悲慘世界》既是一部充滿千萬幅畫面的人間悲劇,又由於這部巨著中各種人物的喜怒哀樂,和他們生命中的滄桑巨變,表 現出對人的博愛,所以從某個角度上說,它也是一部人間的喜劇。

這本書洋洋灑灑120多萬字(中文譯本),分成五個大部分,牽涉到無數人物和 人類感情的各種情愫,猶如浩瀚的森林、遼闊的海洋。故事情節極為曲折,牽涉的人物多種多樣。莫里艾主教用他的仁慈改變了主角尚萬強,而尚萬強又承接了莫里艾主教的仁慈、仁愛和博大的胸襟,將它們用在小說中最能代表法國社會體制和法律制度的警長加維爾身上。最後,冉阿讓竟然用他的仁愛的感化之力,使加維爾痛不欲生,投河自盡,洗滌過去愚忠於法國社會無人性信條和不公的社會制度所犯下的罪孽,加維爾的死可以說是另一種的新生。

這本長篇巨著從方方面面繼承了雨果《巴黎聖母院》的一些主題:包括抨擊了社會的不公平和法律制度的不公平,表達了對人類的博愛,仁愛萬能的人道主義思想。並且雨果還把人道主義的感化力量,看成是改造人性,改造社會的重要方法,這是和雨果的一貫的博愛思想一致的。

這是一幅漫長浩大的歷史畫卷,每一個畫面無不栩栩如生,刻畫入微。

延伸閱讀
《悲慘世界》與教室失竊案
2015年01月26日 | 9年前
【名人小故事】法國大文豪雨果
2013年11月15日 | 10年前
奧斯卡倒數 戰況多變難分軒輊
2013年02月22日 | 11年前
娛樂筆記:用身心演繹的悲慘世界
2013年01月31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