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生:永遠的異鄉人 沒有人可選擇出生的地方
在台灣,灣生被當成日本人,在日本,灣生被認為是台灣人。台灣?日本?哪個是自己的國家?故鄉,成為他們心目中最遙遠的異鄉。
灣生,日文之意「台灣からの引き揚げ」,是指日治時期到二戰後一年(1895~1946年)間,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包括日台通婚者所生下之子女。他們大多能使用台語等本地語言溝通。
懷抱夢想的移民 異鄉開拓新天地
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台灣在1895年依據《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台灣進入日治時期。日本殖民台灣,為解決本土人口問題並拓展分配資源,1899年,賀田金三郎主導的賀田組,積極招募日本人到台灣移民,在台灣東部的花蓮平原成立首座日人移民村。1909年~1918年,台灣總督府開始積極介入移民措施。
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戰敗,10月25日,台灣結束日治時期,回歸中華民國。12月中旬至1946年4月間,日本政府配合國民政府命令,除技術人員、教師、醫師等必要留用之人,其餘人則「引揚歸國」(遣返),總計約50萬人左右。數萬名的移民村日籍在台居民,均全數返日。
移民村日本移民被遣送回國時,需填寫移交清冊、遣送日僑回國證明書、引揚證明書等相關文件,攜帶物資也有嚴格限定,例如:現金不得超過日幣1千圓,夏冬季衣服各一套、棉被一床,不得讓售農具與土地等。
時代悲歌 多少離人遙想故土?
由於戰後的日本,局勢不穩,經濟蕭條,有些出生在台灣的日本人——灣生,想要繼續留在台灣,有些人甚至放棄日籍,將日本姓名改爲漢名。但,由於國民政府命令,非必要留用之人必須遣返,灣生們被迫與台灣親人分開,回到日本。
回到日本後,灣生無法適應日本的環境和生活習慣,無論在學校、職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差別待遇和歧視……甚至「聽說有引揚者的孩子回到鄉里時,被稱為乞丐。」
即便數十年過去了,灣生提到台灣,依然親切、嚮往,「只要有關蘇澳的新聞,我都會馬上去看,只要看到台灣的『台』,我都會有反應,對我而言就是這樣的存在。」「是我的故鄉,即使我在日本住了很久,但是怎麼說我出生的地方還是花蓮,無法抗拒對故鄉的思念。做夢都會夢到……」
在台灣,灣生被當成日本人,在日本,灣生被認為是台灣人。台灣?日本?哪個是自己的國家?故鄉,成為他們心目中最遙遠的異鄉。
都是台灣的孩子 陳芳明談《灣生回家》
歷經14年尋訪、5年的拍攝製作,台日混血的女導演田中實加完成《灣生回家》紀錄片電影,10月16日正式上映,訴說著一個個生於戰亂、一輩子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灣生」故事。
台灣文學和台灣史的研究者陳芳明教授,因受邀擔任金鼎獎評審,認識了《灣生回家》這本充滿生命力的書,而後看完《灣生回家》影片,大讚導演田中實加,認為她的書保留了許多記憶,影片更呈現了灣生的心情與表情,「《灣生回家》紀錄了他們回去之後,也受到歧視,成為日本的異鄉人。他們對台灣的懷念與日俱增,只能偶爾定期回台取暖。海島的河流、水牛、果實、山鑾,已經是他們靈魂裡永遠的夢,簡直就是他們血液中的DNA。」
陳芳明感慨,這海島的歷史,受到遮蔽已經太久了。戰前由帝國眼光來支配,戰後則由黨國立場來壟斷。在巨大的權力陰影下,原住民、新住民的記憶,一直都是隱而不見。「沒有人可以選擇出生的地方,他(灣生)在這個土地誕生,命運就與海島緊緊綁在一起。如今,我們又再發現「灣生」的歷史,不知還有多少台灣的孩子未被注意。」
田中實加努力不懈挖掘這段歷史的精神,也令陳芳明深受警醒,「我們活在台灣如此許久,並不必然完全知道許多傷心事。」
「灣生紀錄~灣生:1895~1946,日本人和日本人在臺灣生的小孩,他們被稱為灣生!」
電影《灣生回家》正式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