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讓世界看見台灣 李遠:文學活動支撐當官500多天
首屆「台灣作家節」14日在台北文學糧倉舉行國際交流記者會,文化部長李遠以作家身分現身,他坦言,擔任部長的500多天,「每天都是自然醒,但是被嚇醒的」,一想到要穿西裝、打領帶、扮演不熟悉的角色就緊張。然而,只要回到文學現場,他就覺得自己又回到家,「要不是有這些活動,我大概撐不了500多天。」
台灣終於有作家節了
李遠說,台灣文學活動雖然多,但一直沒有人膽敢辦「作家節」,因為全世界已有許多大型文學節,大家難以想像台灣要怎麼辦。他笑說,台灣文學館館長陳瑩芳在討論時認為,既然要辦就叫「台灣作家節」,「萬一辦不好,也只是台灣作家節,沒有國際兩個字」,沒想到成為最恰當的名稱,如今成功走到第一屆。
作家節以「自然醒」為主題,李遠表示,這與他目前心境相符。他看了開場三段影片後大讚拍得非常好,也開玩笑說前天參加詩人零雨活動時,聽到她自嘲「上台像上斷頭台」,感同身受,「我努力講到大家笑,是滿苦的事情。」
翻譯是讓世界看到台灣的關鍵
李遠強調,本屆作家節的核心是「翻譯」,因為唯有翻譯,台灣文學才能真正被世界看見。
「台灣的作品放在世界書架上,其實就只是一本書,要突出非常困難。」他說,需要有真正理解台灣文化、語言的優秀譯者,才能精準帶出台灣作品的精神。
活動中特別頒獎給深耕台灣文學30年的韓國譯者金泰成。李遠說,他之所以決定把「文化獎章」頒給金泰成,是因為他真的愛台灣文學,甚至愛到搬來台灣居住。「台灣的人情、文學與地理環境帶給他療癒與溫暖。」這也是首次頒給亞洲譯者、以翻譯為理由的獎項。
現場也有日本詩人四元康祐,是他過去在國外就曾見過的文學朋友;李遠說,疫情與俄烏戰爭後,台灣在國際越來越受注目,「大家對台灣真的有興趣,不只是文學,電影、音樂也一樣。」
李遠提到,文學可以跨向影像、音樂、漫畫等不同領域。他聽到《鬼地方》有望影視化,真的替作者陳思宏開心,他笑稱:「要是我是老闆,早就拍了,只是拍影集太貴,常常找不到錢。」
「我一直覺得文學才是所有藝術最根本的東西。」李遠回憶自己在1980年代投入電影時,努力把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不是為了電影本身,而是希望年輕人透過電影,重新開始讀他們的書。
李遠笑說,每到11月,焦點幾乎都被金馬獎吸走,他自己身為電影人當然也喜歡金馬獎,但「不能只有金馬獎」。他希望往後每年11月,大家也會想到台灣作家節,「國內外的作家、出版人在台灣彼此取暖,看到台灣是一個療癒之地。」
作家節串連三大場域、逾30場活動
台灣文學館表示,本屆「台灣作家節」自7日在台南本館率先登場,以英譯工作坊、翻譯暨出版論壇開啟序幕,接下來至 30日,譯者、作家與跨域創作者齊聚台北,包括台灣文學糧倉、台灣文學基地等空間,共舉辦逾30場活動、邀集近60位國內外作家、譯者、出版人參與。
同時,各地書店也推出「覺醒主題書展」,並舉行多場對談活動,包括吳明益與瑞士詩人 Alice Grünfelder 的「走一條河,寫一個島」對談,以及日本詩人四元康祐、作家盛浩偉、詩人煮雪的人的書店交流等。陳思宏也加碼在台灣早餐店「好初」舉辦近距離分享。












